據大同市房管局副局長韓崗介紹,政府部門實施了“零成本以舊換新、補貼價保障住房、成本價以小換大、市場價求大求好”的階梯優惠安置政策,大部分居民只要花費兩三萬元就能住上面積更大、配套設備更完善的新樓房。
王守業一家六口多年以來住在大同市青龍閣的一間11平方米、常年見不到陽光的公租平房里。2009年10月,他和老伴搬進了大同在棚戶區改造中新建的惠民西城安置小區。
“現在的屋子有48平方米,干凈、寬敞、亮堂,配備了基本裝修,水電暖一應俱全。”王守業的女兒王進梅說,她母親一輩子就盼著住上好房子,現在終于夢想成真。
包括王守業老人一家在內,大同共有16萬戶棚戶區居民已經或即將搬進安置房。據介紹,從2008年起,大同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投資132億元,新建保障性住房16萬套、800萬平方米,將于2011年底全部竣工。目前,已有云佛新村、惠民西城、云波里等7個小區實現安置。
大同市還結合城市及居民的實際情況,從改善棚戶區居民住房條件、方便居民就業等角度出發,在布局、安置、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創新與探索。大同在古城保護區周邊的黃金地段選址安置居民,同時讓居民在熟悉的社區圈選擇新房。其中,城東的5處安置區均選在沿御河生態園的黃金地段,其地價高達每畝400萬元,為大同房價最高的區域。
大同的棚戶區是典型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區,“在安置時,絕不能讓貧困人口集中于同一小區,形成新的‘貧民窟’,因為這樣可能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大同市市長耿彥波說,大同在棚戶區改造規劃時尤其注意了“打捆布局”,即在安置區域內合理配建不同檔次的住房,包括商品房、經適房、廉租房以及棚戶區安置房,避免貧困人口集中連片居住,促進了片區融合。
大同市規劃局總工程師劉明君介紹,他們邀請了清華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國內一流的設計單位對安置小區進行了設計,并從設計單位提供的上百個戶型方案中選出利用率最高的作為安置戶型,讓居民享受到實惠和舒適;為小區配備了學校、商店、銀行、公交站點等便民設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改善小區微環境,綠化率達到30%以上。
云波里安置小區的居民程彩虹告訴記者,其原來的房子有72平方米,新房比以前增加了13平方米,花了2萬多元,每平方米還不到2000元,比市場價便宜了很多。“新小區里學校、便利店、銀行、郵局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生活很方便。”程彩虹說。
相信大同市居民安置區的腳步可以同城建一起發展,實現居民安居樂業,成為大同市最美的兩道風景。
上一篇:大同市發展保障房采購思路 相關設備納入范圍
下一篇:大同市安居工程項目建設集中向低碳及環保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