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不僅是馳名中外的藝術瑰寶,更是大同市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為適應景區發展,大同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啟動了“云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并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工程項目予以扶持。
2001年12月,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年間,云岡石窟獲得了更為精心的呵護,周邊的環境更加協調,景區面積擴大了十倍,迎來了歷史上保護與發展的最好時期。
石窟文物備受“呵護”
云岡石窟位于“煤都”大同,是在一座砂巖山體上雕刻而成。千百年來,散落的煤塵、無孔不入的水患以及洞窟的裂縫危巖持續威脅著石窟的健康。云岡石窟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副主任閆宏彬說:“對石窟文物的保護,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做,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對文物保護也是一種更大的促進。”
十幾年前,云岡石窟門前400米處有一條109國道,是一條運煤通道,過境煤車日均2萬余輛,每日飄灑的煤塵猶如給石窟佛像披上了黑袈裟。為此,大同市在“入遺”前下決心對109國道進行了改線使云岡景區變成一個完全封閉的景區。同時將景區周邊的20余座小煤礦予以關閉,從根本上解決了煤塵污染的問題。
云岡石窟的水患主要來自大氣降水、空氣凝結水和地下毛細水。其中大氣降水除了直接沖刷石窟外立壁外,還會沿著山嶺頂部裂隙進入洞窟;因窟內溫度較低而形成的凝結水,由于是大面積影響石窟內壁,比大氣降水的危害更大。
針對這些問題,云岡石窟研究院近十年來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治理。閆宏彬說,通過窟前地面硬化,再加上周邊煤礦開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目前地下毛細水對洞窟的影響已經很小。針對凝結水形成機理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也已經結題,將來會采取降低窟內濕度等手段結合整個防水工程加以解決。
告別臟亂迎來綠水青山
此外,從2003年開始開展了全面的山頂水文地質調查,制定了防治山頂滲水的方案,并將采取在窟外加建窟檐的方法進行外立壁防水,目前第9到13窟的窟檐建設方案已通過有關部門審批,明年即將實施。
從2009年開始,云岡石窟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開展了石質文物保護關鍵技術研究的課題,研究內容涵蓋石窟水分來源綜合探查、石窟穩定性評價系統、石窟加固技術等多個方面。閆宏彬說:“目前這些研究已經進入掃尾階段,力圖通過這些研究為全國石窟保護提供技術支撐。”
2008年9月,大同市完成了從市區至云岡景區沿途14公里兩側50米范圍內的建筑物及附屬物的拆遷工作,共拆遷住宅、村辦企業、駐地部隊服務用房面積共計5.6萬平方米。2009年5月同時實施了十里河景觀改造工程,并在景區周邊山梁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
冬日里,從大同市一路向西駛向云岡石窟,道路兩旁及周邊的山梁上樹木錯落有致,雪壓青松,景色宜人。第一次到云岡石窟游覽的外省游客蘇鵬說:“我們想象中的大同一般是荒山禿嶺、飛沙走石,但現今這里的景象出人預料。”
事實上,幾年前,云岡石窟的周邊環境與景區還極不協調。當時,石窟周邊的山體植被嚴重退化,煤焦企業生產的粉塵和刺鼻的氣味充斥著整個云岡峪。從石窟南邊流過的十里河因污染嚴重,河水烏黑,被稱為“黑水河”。石窟南面還集聚著一個鄉鎮、5個村莊以及大量的駐鎮單位。
云岡石窟邁向大景區時代
如今通往云岡石窟的旅游通道兩邊以及石窟周邊的山嶺變綠了,十里河的水干凈了,過去雜亂的村鎮也變成了綠樹成蔭的園林,成為云岡大景區的一部分。云岡旅游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現在云岡景區周邊環境與石窟更加協調,二者相得益彰,既為游人提供了舒適的游覽環境,也更利于石窟文物的保護。
在凈化周邊環境的同時,云岡石窟景區內的建設也隨即展開。過去兩年間,云岡景區將云岡石窟中表現的北魏宮殿建筑樣式和大量的裝飾藝術紋樣,全面應用于景區各個建筑群,從而確保了景區整體的高度和諧。同時新建了靈巖寺、佛光大道等景點,重現了北魏時期“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的宏大氣象。
上一篇:北城墻復蘇綿延千年雄風展別樣浪漫
下一篇:大同搬遷安置的重點必須依靠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