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杜所在的井家溝村,隸屬于濟南市市中區七賢街道辦事處管轄,位于濟南市二環路以內,是名副其實的濟南市中心城區地帶。從2009年開始,已正式通車的京滬高鐵聯絡線恰好通過此地。之前,村中300余戶村民的房屋為此拆遷,卻未獲得應有的2億多元補償款。而且,與此同時令村民們感到恐慌和不解的是:關系到幾千村民生計的約1000畝葡萄園也被強行征用,作為“高鐵安置房”建設用地。這相當于,村民既未獲得按政策應得的國家高鐵拆遷補償款,還要因此失去賴以生計的葡萄園一級耕地。
而據記者查證,上述只是冰山一角。除已被開辟的300多畝,其中80畝在無任何土地、規劃等手續情況下正用于“高鐵還建房”建設外,千畝葡萄園中的所剩大部分也將被用作商業開發。而幕后推動者,正是京滬高鐵山東段的投資方—山東高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山東高速)。
知情者評述,山東高鐵的如意算盤是,既不用如數支付高鐵拆遷補償款,又可借“高鐵還建房”之名豪取村民的耕地儲備商業開發,可謂一舉兩得。
京滬高鐵有2.06公里聯絡線經過濟南市市中區井家溝村,“高鐵經濟”還未給人們帶來任何實惠,但“高鐵拆遷補償”標準問題卻已讓當地城中村村民揪心了兩年多時間。
高鐵拆遷補償相差四倍
記者了解,因高鐵建設需要,2008年底,拆遷工作就陸續在井家溝村展開。“只不過當時還局限村外圍的一些廠房,”當地村民韓樹林告訴記者,“當時給廠房的拆遷補償標準是900元-1000元/平方米。我們當時猜房屋的補償肯定會高于這個標準”。當時大部分村民對房屋拆遷早有心理準備,且京滬鐵路屬國家重點項目,“我們內心肯定是支持高鐵的建設,但是后來的補償標準低得讓我們難以接受。”
“我們這個城中村,總共才千畝耕地,原來都是成片的葡萄園,現在全都廢了。”
7月16日,杜憲華站在已長滿野草的葡萄園里,指著近在咫尺的繁忙工地,顯得既氣憤又無奈。
起初,人們把矛頭指向街道辦事處和井家溝村委會,指責當地政府為一己私利出賣村民公共利益。為掩蓋事實,繼續撈取不法利益,在2個月前的2011年5月,井家溝村還發生了操縱村民選舉的事件。
“道理很簡單,如果讓新的村委班子上任,前面的事情就會暴露”,知情者說。
2009年2月底,村主任管廷良和村黨支部書記張繼東參加市中區有關部門舉行的拆遷工作會議。會議共召開了4天之久,但是出臺的補償方案卻令村民分外不滿。拆遷共涉及328戶村民,采取貨幣補償和安置房補償二者結合的方式,普通平房補償為600元/平方米,磚混凝土結構的樓層建筑給予900元/平方米的補償;村中還將劃出一塊面積80畝的土地建設還建房,安置標準為40平方米/人。只不過,村民卻需以900元/平方米的價格進行回購。
如此低的補償標準令大部分村民無法滿意,尤其在知曉鄰村的補償標準后,更讓他們無法接受。
據時記者了解,此次拆遷共涉及市中區4個村莊,而以井家溝村的補償標準最低。韓樹林向記者直言自己的憤慨,“山凹村、白馬山村和我們村毗鄰相連。為啥補償標準相差這么大?”上述兩村與井家溝村同屬濟南市二環路以內,區位條件相似,而他們的補償標準卻逾4200元/平方米,并且若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拆遷可得到額外的15%的經濟獎勵。“相鄰的村莊,有的房屋甚至是一墻之隔,補償標準卻相差4倍。這讓我們感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2009年3月,村民們便開始向市中區京滬高鐵建設協調小組(下稱協調小組)反映意見,表示希望如鄰村獲得同樣的貨幣補償即可。據杜憲華回憶,當時市中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王戈給他的回復是:“我們也并不想幫你們建安置房,也只采取貨幣補償的形式,但是你們村委要求蓋。”7月15日,王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事卻諱莫如深,欲言又止,“我現在不記得是否講過這句話。”同時,他說道,“國家都有政策,應該按政策給予補償。”
起初階段,只有不過二十戶的村民簽署了補償協議。大部分村民多次就補償方案與相關部門進行交涉,遲遲未獲有效解決。拆遷終于開始了。2010年5月20日,在管廷良和張繼東的帶領下,200多名不明身份的人員,2臺挖掘機進入村莊,欲實施拆遷。在村民集體抵制下,對方并未得逞。
上一篇:河北省圈地成風 新河縣違占3000畝地步香河后塵
下一篇:金華市法明寺失火造成價值150萬35尊玉佛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