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說,被超低的“起價”吸引到售樓處去看房,卻得知僅有一兩套或是最差的房源,開發商這種做法是否已違法了一定的法規呢?
據了解,其實早在2002年,國家工商部門就針對這種被大量運用的“起價”等宣傳問題發過“禁令”。有律師指出,現在許多開發商用“起價”這種數字游戲來達到吸引客戶的目的。每套房子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嚴格按照明碼標價的規范去做,就不應該在廣告中標明銷售價格,以免對購房人造成片面或者錯誤的引導。目前我市包括其他城市大量采用的這種以偏概全的宣傳手法不能說是欺詐,因為確實有房源是這樣的起價價格,只是不夠規范。
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購房者平時要多長個心眼,如想要知道某樓盤是否真的有他宣傳的“起價”房源,可以通過查詢網上房地產的成交記錄來查實。如果開發商標稱的起價與實際不符,就是涉嫌違規,如果根本就沒有以“起價”售賣的房子,這類噱頭是一種價格誤導。
經常收到一些樓盤的廣告小短信,開口閉口都是什么“3880元/平米起”、“2850元/平米起”、“4xxx元/平米”......乍一看,還挺吸引眼球的,興匆匆的打電話或者親自出馬跑過去,不問不知道,一問,“已經售完”“太搶手,沒有房源了”,要不就是不知道哪個角角落落里的常年累月都照不了陽光,或者戶型設計的七拐八拐的堪稱“奇葩”的房源。 諸如此類的“噱頭”宣傳,真的能讓購房者們買到這樣的“超低價”住宅嗎?開發商的這些惹人厭惡的做法是否有違反法律法規呢?
多個心眼你就不難發現,許多樓盤管用的這些伎倆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信度。開發商們在宣傳上下猛勁兒的大找“”噱頭,近段時間最常用的這個“起售價”,喊的尤其的響亮,比同一樓盤其他房源的單價要低上千余元甚至數千元,還真是能誘惑不少人。要想買到這么便宜的房子怎么可能如此簡單、容易,要知道,即便她真是有如此的房源,除了數量稀少之外還有不少的附加條件呢。
其實,號稱2800左右起價的項目,稍微像樣的房源成交均價一般都會在4000元左右,叫囂3800左右起價的,均價一般為近5000元的樣子。又或者售樓員會親切的告訴你“起價房肯定不會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買到的,感興趣的話可以來看看我們其他的房源,價格也很優惠的,而且戶型......日照......”置業顧問都是趁機抓住您這位好不容易踏進售樓部的”救命草“瘋狂推銷別的房源的。起售價的宣傳說白了就是往售樓處帶人氣兒。
上一篇:專家稱短期內房產稅不會在全國范圍內實行
下一篇:房地產調控正處關鍵期 尤需警惕三種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