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土地市場明顯分化
土地市場要形成有效供應,與市場的實際交易情況有關。近幾年,不少房企從一線城市轉戰二三線城市,不僅導致一線城市的土地交易趨冷,供地計劃完成情況不佳,還造成不同區域土地市場出現明顯差異。
11月30日下午,具有央企背景的中冶置業以底價56.2億元拿下南京下關區“濱江江邊路以西2號地塊”,成為2012年以來全國范圍內的總價地王。這一成交價格與深圳此前拍出的“地王”相比,高出了一倍還多。即便與北京農展館北路的“準地王”底價相比,同樣高出了180%。在中冶置業拿下南京下關區“地王”之前,該企業已經在此區域取得兩宗土地。
“隨著大型房地產企業銷售向好,資金壓力緩解,新一輪的 圈地運動 正展開,二三線城市成為此輪 圈地 的重點區域。”北京某上市房企負責人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盡管一線城市高企的土地成本容易催生“地王”,但二三線城市的土地市場爭奪更加激烈。據悉,近期重慶、成都、大連、南京等地的土地市場,均出現了多輪競價和高溢價情況,且在不少熱門土地的競爭中,均有大型房企的參與。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逐步成熟,這些城市的可供土地量減少,土地成本上升。相比之下,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空間較大,土地成本相對較低。
從各地的官方數據可以看出,近幾年來,二三線城市的供地計劃完成情況總體好過一線城市,部分二三線城市還出現過超額完成供地計劃的情況。
事實上,從房地產企業的角度而言,一線城市市場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戰略層面。上述房企負責人表示,房企對一線城市土地的爭奪還將繼續,但會有所降溫。長遠來看,二三線城市的土地市場有較大發展空間。
一線城市庫存相對不足
土地供應規模減少不利于一線城市的市場供需平衡,但一線城市市場規模龐大、去化速度較快,這使一線城市樓市庫存仍處于相對緊缺的狀態。
據北京市住建委的數據,截至12月5日,北京可售新房住宅(期房+現房)為87510套,按照當前的新房銷售速度,僅可供7-8個月的消化。此外,廣州、深圳、蘇州、杭州、南京、福州等熱點城市的住房庫存,也面臨著較短的消化周期。相比之下,天津、武漢、青島等城市的庫存,則有一年以上的消化周期。
分析人士認為,在本輪庫存周期中,三線城市庫存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一二線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則處在停滯、甚至是下降的趨勢中。這不僅反映出樓市調控政策最先通過一二線城市產生效應,也說明二三線城市的后續土地供應相對充足,能及時補充房屋銷售留下的空缺。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從2009年到今年上半年,武漢、沈陽、天津等部分二線城市成交住宅用地建筑面積均超過8000萬平方米,遠高于其他城市,重慶、哈爾濱、青島、大連、成都等地成交量也在5000萬平方米以上,土地供應規模突出。相比之下,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住宅用地成交總和只有1.1億平方米左右,僅相當于武漢一個城市的成交量。其中,北京、上海住宅用地成交面積均在4500萬平方米以下,廣州不到2200萬平方米,深圳則只有650萬平方米左右。
中國指數研究院認為,按照現有的住宅市場消化能力,這四個一線城市新增土地消化周期均不足三年半。武漢、天津、青島、沈陽等城市的消化周期在7-10年之間;大連、唐山和哈爾濱等地的土地庫存,則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來消化。
今年以來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減少,與房地產業的區域性戰略轉移不無關系。不少業內人士強調,應警惕這些城市未來可能出現的供需失衡傾向,以及隨之而來的房價上漲壓力。張旭認為,土地市場可能將是明年調控的重點,無論是在出讓方式或供應方面,都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有盤活土地市場供應、平抑地價、加快保障房供地落實,才能逐漸緩解樓市價格上漲的壓力,促進市場平穩發展。
上一篇:北京樓市剛需盤扎堆入市 翹尾行情已成定局
下一篇:土地市場臨近歲末 11月土地出讓金達66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