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冠冕堂皇的放貸理由和身份論有機融合時,那些不具備身份的百姓,只能望房興嘆了!
調控政策下,銀行當然有自己的算盤,但盤算更多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他們則冠冕堂皇地稱這是為了提高貸款的質量,防御可能的風險,因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職工工作、收入穩定。
首套房貸難,二套房貸易,于是成為很多購房者新的糾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不多的貸款額度當然要用在收益最高的項目上。”而經營性業務也就是企業貸款利潤則豐厚得多,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30%甚至更高。面對同樣不多的貸款額度,放棄房貸,做企貸或者其他收益更高的業務,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報道說,現在對銀行而言,首套房的房貸利潤與成本幾乎相抵,二套房利率上浮10%到20%則稍有收益。于是,現在很多地方,首套房房貸反而不如二套房房貸容易辦的怪事迭出,曾有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說實話,目前住房貸款已經不是我們銀行信貸投放的重點了,除了二套房貸的利率還稍有吸引力之外,首套房貸基準利率乃至八五折利率都成了業務‘雞肋’。”
隨著央行今年第六次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至21.5%的高位,各大銀行資金不斷緊縮,部分銀行逐漸開始放棄收益率較低的個人房貸業務。即使仍可辦理,條件也日漸苛刻,山東有的銀行甚至規定,具備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身份才可辦理房貸。這無疑是調控政策下銀行對普通百姓權益的一種剝奪和誤傷。
但我擔心的是,如果類似的“身份論”政策成為更多銀行的潛規則,那么,即使收入穩定,但卻因為沒有公務員或事業單位的身份辦理不了房貸,或者導致首套房貸難,而二套房貸易,而這部分人又因為有剛性需求而急需購房,那么,他們該如何是好?難道都逼他們去“裸婚”嗎?黯然神傷中,唯一能后悔、哀嘆的,就是自己當初怎么沒去報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最后搞得想當“房奴”都沒份!
樓市調控固然重要,一方面可以節制房價的上漲,令一方面對開發商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因為調控,讓老百姓也飽受其苦,就有點缺失人情味了。
上一篇:地方融資平臺標準松動 地產風險二三線城市延續
下一篇:二線城市房價暴漲令年輕人重歸北上廣一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