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0年全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為2479元,這些新就業的年輕人對上漲的租房成本尤為敏感。
有媒體報道,房租持續上漲,很多人只好遠離市區搬到郊區。租不起房子成為一些人逃離“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理由。有輿論稱,日益高漲的房租“徹底讓他們失去了留在大城市的信心”。
據網絡調查,在3223個調查對象中,超過七成的人房租占工資收入的四分之一,有近三成的人房租已超過工資收入的一半。
據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左停介紹,英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建立多層次的公租房體系是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難的有效方式。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目前針對房租上漲,政府最主要的調節手段是加快建設公租房,滿足一部分租房困難群體的需求,同時以公租房的價格來引導租賃市場。”
此前,沈建忠也表示,“租金的調控應該也是房價調控的一部分,2011年要大規模地建公租房”。
“根據我們的測算,買不起城市商品房的群體集中在中等偏下收入無房家庭,但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擴大為中等收入的無房者。所以,新就業的年輕人如果收入水平處于中等以下,應該被逐步納入公租房體系。”國家發改委投資所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劉琳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4月20日,北京市朝陽區區長程連元在做客北京城市服務管理廣播“對話一把手”欄目時透露:“2011年,朝陽區將在地鐵沿線新建8700套公租房,滿足CBD、電子城等區域部分低收入白領的住房需求。”
7月26日,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從2012年1月開始,我們將再次放寬保障房準入標準,使一部分青年人特別是年輕白領能夠納入這一保障體系。”
“我們希望公租房能拉動消費,拉動GDP。我們就喜歡重慶的年輕人花了一點錢來租房之后,仍然有能力去繼續接受教育,有能力去買喜歡的產品。比如買車,都可以。”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長孫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從各地公布的公租房實施意見和細則中可以看到,公租房相比其他保障性住房所涉及保障對象要更廣泛,尤其關注到 “夾心層”群體,把青年職工和高校畢業生明確納入其中。
上海市《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里提到,“有效緩解本市青年職工、引進人才和來滬務工人員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階段性居住困難,進一步擴大住房保障政策覆蓋面”。
重慶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實施細則》說明,申請人應年滿18周歲,在主城區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符合政府規定收入限制的無住房人員、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難家庭、大中專院校及職校畢業后就業和進城務工及外地來主城區工作的無住房人員。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新職工的階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顯現,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條件也急需改善。”《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提及我國發展公租房的社會背景。
《意見》明確表示,“公共租賃住房供應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新就業職工和有穩定職業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供應范圍”。同時,“公共租賃住房的供應范圍和供應對象的收入線標準、住房困難條件,由市、縣人民政府確定”。
這意味著,一直以來不在保障房體系中的無法申請廉租房、不能購買經濟適用房又買不起商品房的 “夾心層”——包括一部分剛參加工作、收入偏低的大學畢業生將有可能成為公租房的受益者。
上一篇:企業人才安居春天到來 公租房已納入分配機制
下一篇:福利分房悄然隱退多年 企業自建房將邁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