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此項工作一推再推,有專家認為,真正的阻力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員。
在房姐、房叔頻頻被曝光的背景下,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再次成為熱門話題。住房信息系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所確定的國家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然而此項工作一推再推,有專家認為,真正的阻力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員。既怕信息聯網后,當地的房價、地價下跌;又怕自己的多套房產公之于眾。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全國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應于2012年6月30日前實現與住建部聯網,但時間已經過去半年,住建部仍遲遲未公開聯網情況。有媒體報道稱,住建部一直在推動住房信息聯網工作,40個城市的聯網工作實際已完成,只是沒有對外公開。于是,在某種詭異的博弈之下,聯網的日期從“2011年年底”,拖到了“2012年6月底”。但半年多過去,相關議題仍擱置在“加快推進”的虛妄里。
表面看,這是技術問題。譬如不少城市之間的住房信息采樣指標不對稱,導致40城市聯網步伐放慢。目前,我國在房改之后就再也沒有進行過房產普查。除了商品房,各地還存在大量的保障房、房改房、軍產房、自建房等,有些地區的住房信息還是紙質檔案,未錄入電子信息庫。但實質上,更多的還是理念問題。正如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先生所言,“技術層面的原因不能算是原因,流動人口都能查清,房子查起來自然更容易”。
那么,部分官員為什么抗拒全國住房信息聯網呢?無非是三個原因:一是財產暴露的懸疑。“搖號公開”等改良之說不斷,地方試水的財產公示更是成了現實中的繞指柔。在此背景下,沒有財產公示的硬杠杠,哪有房產公開的真心呢?二是拖延阻礙房產稅等調節政策的出臺。近日,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我國2003-2012年10年間基尼系數,2012年即便有所回落,仍在“0.474”的高位。不管民間與官方版本差異幾何,有一點是肯定的,在核實資產的基礎上,盡快出臺調節政策,防止差距擴大和蔓延,已是當務之急。于此而言,房產信息聯網,是重要的一環。三是擔心樓市信息知情權的兌現。中國樓市宏調乏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的不透明。一旦將“很多人擁有多套房”的窗戶紙戳破、房地產業的存量與增量信息公開透明,政策取向就會走向明處,這也許恰恰是部分人最不愿看到的。
信息聯網機制如此拖延不決,不僅為房產轉移提供了時間,也有損制度的公信力。不妨將住房信息聯網遭遇的“腸梗阻”擺在明處:看看是誰在阻撓信息聯網工作的推進,看看遲滯拖沓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上一篇:南京連續6個月以來成交峰值 環比上漲3.5%
下一篇:杭州地王雅戈爾高價得地 規劃局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