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據媒體報道,北京總共推出的7塊養老設施用地,目前僅出讓1塊,原因在于“土地指標有限及財政壓力,各區縣并不熱衷于推動養老設施用地”。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根本還在于養老地產的模糊性,許多投資商“項莊舞劍”,意在圈地,是“用肥油養瘦骨頭”。養老產業因為是微利產業,故很多養老地產投資者在拿到土地以后,只會將其中的一部分用來建養老設施,另一部分則投入其他用途。而投資者的心思到底在“油”上還是“骨頭”上,實際運行中很難判斷,故政府也不敢輕易給地。
商業還是公益?養老地產在兩者中糾葛不清。
先懂老人再做地產
破局尚待時日,解決服務問題是根本出路
9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通報的一項調查顯示,13.5%的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或差,希望得到“精神關懷”的老人占27.9%,與選擇物質支持(29.7%)的老人比例相當,位居老人最希望得到關懷的前兩位。
在一個個專業表述和數據的背后,人們似乎能看到一顆顆孤獨而又充滿期盼的心。
“現在的養老地產多在地產上做文章,卻不在養老上做文章。這也是這些項目之所以慘淡經營的根由。”陳俊說,如果只是盯著老人的荷包,而不關注老人的需求,養老地產不可能成功。要想成功,就得先研究和讀懂老人。
以北京某老年養生城為例,17萬平方米的建筑,設施奢華,游泳池、棋牌室、健身房等應有盡有,但活動室里空空蕩蕩,就是沒有老年人過來享受這些服務。
“服務人員、管理人員都是從售樓部轉過來的。服務跟不上,再高檔、豪華的配套設施也無法滿足老人精神層面的需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銀發’產業化,根本還是要解決服務的問題。”
有的養老機構“一床難求”,有的養老機構床位卻大量空置。李紅兵說,對此現象很多人習慣用公辦和民辦來加以區分。實不盡然,根本還在于機構的服務跟不上。北京空置率高的養老機構其實是鄉鎮敬老院,不是它地處郊區、交通不發達,核心在服務能力和水準,這些敬老院基本無醫療支撐。這也從另一角度給養老地產投資者提了個醒。
盧布則認為,養老產業涉及很廣,不一定首先經過房地產這個門檻。“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應從養老服務業創新中求出路。”
今年8月底,按照降低門檻、規范運營的思路,西安市民政局和財政局聯合出臺了一系列辦法,試圖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領域。例如,對屬于新建類養老機構,在城六區范圍內的,每張床位將給予建設補助4000元,在城六區范圍外的補助3000元。對屬于購買、改擴建類養老機構,在城六區范圍內的,每張床位補助1500元,在城六區范圍外的補助1000元。同時,對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設定三個檔次,對其接納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按人次分別給予不同程度資金獎勵……
政策亟待細化,相關標準應盡快出臺,讓投資者的心里更敞亮,讓消費者的判斷更有方向,這是陳俊的心聲。
上一篇:統計局公布9月CPI 房租同比漲4.4%連漲45個月
下一篇:12個省會城市推進新城新區建設 共規劃了5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