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過1800年的積淀和演化,關公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真實的關羽故事,經過民間傳說、戲劇話本和小說《三國演義》的豐富想象,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正是關公一生所體現的忠、義、勇、信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撼動人心,所以大同市關帝廟也成為關公文化的重要遺址。
解放后,大同市關帝廟改造成學校后,同時也把原關帝廟的戲臺變成主席臺,看戲的場地變為學校的操場。戲臺坐南迎北,建造很講究,六柱五口,臺前、臺左、臺右均有空地,人們可以從三個不同方向看戲。
特別是臺前場地更大,戲臺后邊較小一些,可過往行人,戲臺的后墻磚壁上建“龍鱗照壁”一座,挺然而立,戲臺正中雕刻圓型團龍圖案。戲臺后半部分東西兩側各建有龍鱗照壁,只是比戲臺后墻的小一些。此戲臺規模宏偉,臺基長寬各五丈,正口寬大,內成拱形,飛檐大柱,雕梁畫棟。
其中,六根大柱頭上雕刻著龍首,造型頗佳,鐫刻精美,戲臺上寬敞高大,在東西兩側龍鱗照壁的映襯下一派古色古香,椽前作元寶形,歇山頂,后作硬山頂,站在臺下往上看整個戲臺壯觀精美。大廟正門臺階高且寬敞,臺基上可容上百人,也是極好的看戲臺。
那時,我們學生上體育課或早操后經常在戲臺前后和戲臺上玩耍,后來因戲臺年久失修不安全,在1959年我小學三四年級時被拆除。在我的記憶中,關帝廟坐北朝南,正門前高高的石臺基上建有一座雄偉壯觀的木結構牌坊,左右豎旗斗一對,兩個護廟門鐵獅分立左右。拾級而上,山門前額懸萬字邊大字牌匾,上書“大義參天”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近日路過已修復的關帝廟,順便進入“游覽”,頓覺耳目一新。觸景生情,我的思緒一下子就回到了從前,兒時在此上學的鐘聲在我心中響起,童年的記憶雖經歲月的磨蝕,仍清晰地留在記憶中。看著眼前的大廟,兒時的印象如電影般一幕幕地在我腦海中閃現。
過去關帝廟的戲臺幾乎每月都有戲唱,少則二三天,遇有廟會十天半月地唱。每到這時,城內城外來看戲的、走親的人很多,熱鬧異常,正月時,從初一到十五,除了唱戲外,城內城外的各種民間活動,如高蹺、小車燈、旱船,特別是舞龍,因為這里場地大能耍開,都要來關帝廟的戲臺場地熱鬧一番。
那時,比街道路面高出一米多廟門前的石基平臺上,一左一右,兩個鑄鐵獅子忠實地守護著關帝廟的大門,左右插旗桿夾石和旗桿還在,旗斗已破敗。廟的門檻很高,但經過歲月的磨蝕已沒棱沒角,特別是中間部分已被磨凹,廟的兩扇大門看上去已年久失修,露出了木頭的本色,大門上的大圓鐵釘銹跡斑斑,有的已脫落。
大同市保護修復完成的關帝廟留住了古城記憶,2011年舉辦的首屆關帝廟會,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關帝廟恢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在迎接四面八方游客的同時,我們更應讓游人知曉它的滄桑與巨變。關帝廟的修復,就是崇敬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愿古城大同的關帝廟得到更好的保護,成為新的旅游景點,讓關帝文化在古城大同發揚光大。
現在皇城街的戲臺在此“安家落戶”,兩邊的廊亭已建好,雄渾博大的氣勢已現,看到這些不由得讓我想起兒時的記憶和老年人講的美好真實的往事。站在戲臺前,我愿有一天戲臺再有戲唱,關帝廟的廟會辦起來,讓關羽仁勇忠義的精神和商家在仁中求財、義中取利的經營理念在古城大同得到傳承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