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房地產市場有再度趨熱的態勢,不僅凸顯出調控形勢的嚴峻性,也表明已經取得的效果并不穩固。因此,中央對房地產做出調控,要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
在房價又現反彈、市場預期開始逆轉之際,住建部的這一表態無疑將捍衛來之不易的調控成果,保證樓市穩步回調,給眾多購房者吃上定心丸。從長遠來看,問責機制也應當是樓市調控的中長期制度設計,如此才能保證各項政策在實際執行中不打折扣。
有人形容2012年房地產市場為“低開高走”,即使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最冷”的元旦,樓市成交也是一片紅火。北京住建委網站的網簽數據顯示,今年元旦前兩天,北京全市住宅網簽總量為723套,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漲116%。隨著樓市成交回暖,開發商等市場主體對后市普遍樂觀。去年12月份,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又有地王被拍出。穆迪公司也在去年年底將中國房地產業的展望從負面轉為穩定,預計銷售情況和融資管道的改善趨勢會在2013年持續。
種種跡象顯示,房地產市場有再度趨熱的態勢,不僅凸顯出調控形勢的嚴峻性,也表明已經取得的效果并不穩固。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目標籃子里,相對于穩增長推出的巨額投資,房價調控并非被擺在主要位置,只要不觸動限購、限貸等政策底線,就會在其他政策上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花樣翻新地[最新消息 價格 戶型 點評]與中央博弈。事實上,這輪調控中地方政府始終曖昧,“暗渡陳倉”、“曲線救市”的小動作不斷,尤其是在啟動新一輪投資需要大量財政支出時,如何破解土地財政就成為一道難題。在這種背景下,顯然只有建立起監督和問責機制,才能保證調控政策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3478億元,同比減少4983億元,下降17.5%。與土地出讓金下滑相對照,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卻有增無減,按照住建部計劃,明年將繼續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開工600萬套。不僅保障房已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支出項目,城鎮化、社保、公共服務等支出,也將使得地方財政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也導致當經濟存在下行隱憂時,地方政府放松調控,以取得土地財政以及經濟增長的目標導向始終存在。既然中央對于房地產調控的態度堅決而明確,那么就應當探索建立起長效化的監督問責機制。
2011年初出臺的“新國八條”就指出,要“落實住房保障和穩定房價工作的約談問責機制”。去年8月份,國務院督察組就對16個省(市)的房地產調控情況進行了專項督察。這些舉措已經讓公眾嗅到,樓市調控的問責機制漸行漸近。而盤點2012年,雖然杭州和佛山出現了小型開發商的破產,但年底龍頭房企業績飄紅,“千億俱樂部”擴容,表明開發商的日子并不難過。調控在邁入深水區后阻力不斷加大,再次突出了建立問責機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眾所周知,我國許多城市房價收入比已經遠遠超出合理區間。未來城鎮化加速后,將有大量的農村轉移人口進入城市,衍生出大量的新增住房需求,目前的房價難以與他們的收入和支付水平相匹配。然而,住房乃民生之要,要實現所有人群“住有所居”,就必須促使房價穩步回調,否則保障房建設的壓力會繼續加大。而且當前的核心調控政策具有鮮明的行政色彩,不論是限購、限貸,還是保障房建設,均靠“行政之手”來推動。如想促進房地產轉型,改變房價過高這一樓市長期積弊,顯然需要確保地方政府調控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應當強化監督問責力度,對于放松限購、暗中托市的問責和督辦決不能手軟。
此輪調控,對房地產市場功能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定位,重新強調住房的居住使用功能,而將其投資屬性剔除,逐漸淡化住房的投資保值功能。雖然目前成交紅火,但也是地方微調以及降息、放寬公積金貸款限額等政策刺激的結果,而并非市場自發地調整,與絕大多數城鎮居民的支付水平相匹配。雖然購買力較強的剛需集中釋放后,會帶來一個階段成交量回暖,但是明顯會透支未來的購買力,從而出現成交以及價格的大幅起落,帶來市場震蕩和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