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由高熱轉為清淡 未來或接近2011年水平
發布時間:2014-04-18 來源:0352房網 編輯:卡卡
摘要:我有個朋友在北京廣州兩地的樓市轉悠多年,終于要買房了。前兩年一直說想在廣州買,但猶豫的結果,是2012-2013年廣州房價的連續跳漲。今年初剛熬到北京買房資格,運氣還不錯,遇到有套房低價出手,馬上交了定金。
據說這套小
戶型住房的業主是公務員,要價比
市場價低1萬多元。愿意大幅讓價的,總有某種原因。譬如,前兩天我在散步時看到中介掛出的一套房,比該小區的
成交價低了1萬元。原來業主全家移民,想把多余的房子處理掉。
不,我在這里不是要討論
房地產的反腐問題。王石說,反腐是房地產的最大
調控,反腐將非剛性需求的腐敗購買力抑制了,由腐敗造成的虛高房價也就被抑制住了。而今年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以及
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實質推進,顯然會讓某些群體害怕。
但我更愿意相信,今年一季度以來,
商品房成交量下滑,房價上行通道受到抑制,主要是市場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僅僅著眼于反腐,就很難解釋,去年也反掉了一大批高中低的官員,但為什么房價照樣
上漲,很多
城市的成交量還創下新高。
雖說高層領導去年以來只字未提抑制房價,但2013年的房地產調控
政策還是延續到了2014年。唯一顯見的變化,是房地產信貸政策收緊:首套房
優惠多已取消,開發
貸款和按揭貸款發放速度放慢,從原來的一個月延長到兩個半月。但這并非逆轉性的信貸政策
調整,主流地產商的資金也沒有緊張到不立即放貸就揭不開鍋的地步。
從理論上說,在政策延續的背景下,如果市場要素如舊,成交量會維持增長,房價也應該接著上漲。今年1月以后,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了嗎?好像沒看到。新增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仍然是主要城市樓市的主導力量。少數城市
土地供應量過大,商品房
庫存偏高,但有太多城市仍然處于供不應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狀態。但我們看到的是,入市需求突然就放緩下來,觀望情緒彌散,并導致成交清淡,
價格停滯甚至下跌。
房地產調控政策和市場格局均未見重大逆轉性的因素,而2014年的樓市卻呈現出與去年迥異的形態,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促使今年一季度以來的樓市失去平衡的因素,是什么?上面說了,沒有主導性的因素,但有幾件小因素。杭州供應量過大,少數
樓盤降價;北京自住房次第上市,凍住了一大批剛需。這兩個本是區域性因素,但其他城市有傳染性的影響。
全國性的因素,是房地產信貸持續偏緊。外圍因素,就是文章開頭講到的中央反腐力度加大和不動產統一登記的推進。宏觀因素,則是經濟形勢不穩定,仍處于下行通道。
以上幾個因素,任何一項都不足以導致樓市由去年的高熱轉為現在的清淡,而且誰也不敢斷定二季度就一定會迅速回暖。因此,我說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本來,即使今年樓市轉淡,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我個人認為不可能回到2008年,最多接近于2011年。溫和的調整,不會出什么大問題,反過來,繼續依靠房地產拉高GDP的做法,只會讓已然惡化的經濟結構萬劫不復。然而,竟然傳出了少數城市醞釀救市的消息。市長們都比我聰明,不可能不知道,此時放松
限購,架空調控的后果是什么。他們慫恿或默許自己的職能部門或房協等機構,或以座談會,或以征求意見的方式,來試探上級的意圖,“意在沛公”也。
我愿意重復自己的看法:分類調控,絕不意味著放松限購限貸政策。少數地方執意要試探上級的調控底線,本質上仍然是因為他們離不開房地產這根無所不能的拐杖。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似乎只是中央政府的事,這些地方心里想到的永遠是賣更多的地,上更大的項目,掙更閃亮的政績。
因此,在行政體制未改革的前提下,即使是對待分類調控的事權,也應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某些地方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