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0352房網訊:20年前,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分行貸出了全國第一筆個人房屋貸款;15年前,商業性個人房貸在中國大小城市全面鋪開;而到眼下,曾經不愿欠錢的中國人買房卻生怕銀行不貸給自己。這是中國個人房貸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商品房的發展史,它們的背后,則是一部鮮活的中國“房奴”進化史。

商品房時代下房奴的命運“房奴”一詞出自《購房成不能承受之重 31.8%房貸一族成“房奴”》,文章中說道很多按揭買房的人在享受有房一族的心理安慰的同時,生活質量卻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房奴,就是房子的奴隸,工作賺的錢不是為養老婆、兒子,而是為了養房子。對很多人來說,購房已不是個人行為,甚至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個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積蓄共同出資,在城市里買一套房。
有人就對三代“房奴”的命運進行了盤。得出的結果是:“房奴已成功解套,”資產或過千萬;最慘的是80后,運氣差的幾乎要用70%的收入來償還貸款;90后或許是已經被高房價“置之死地而后生”,住房觀念開始變的“瀟灑”。
三代“房奴”的命運,折射出房地產業的特色:在過去近十年的單邊式上揚周期中,房地產市場不僅造就了巨大的國民財富,深度改變了中國的城鄉結構和面貌。同時,房地產也對中國的土地、財政和金融問題構成全面侵襲,成為一個左右經濟增速、影響發展模式、任人詬病的“綁架者”。
雖然被詡為支柱產業,但房地產卻承載了太多復雜旋律。在中國,它不僅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同時還是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房奴”一詞,飽含著對房地產問題的社會倫理道德討伐。
房奴命運的跌宕起伏,背后關聯著諸多改革發展問題。比如:如何改變中國人“重買輕租”的購房置業觀念?如何以制度的搭建,實現收入增長與房價上漲的最佳“搭配”,從而擺脫國民收入分配機制隨房價波動被動搖擺的局面?以及如何解放“房奴”,培育、壯大中產階級,為中國社會的階層彌合贏得主動權等等。這些問題,依賴著未來房地產業的機能進化與完善。
貸款曾經是件“丟臉的事兒”雖然房貸業務從無到有已有20年,但房貸真正的發展期是從1997年開始的。這一年,央行頒布《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貸款比例最高限額是房價的70%,貸款年限最長為20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商品房和個人住房貸款開始走近普通百姓身邊。
首批辦理房貸業務的人,很多都是浙江等地的生意人。在那個買房僅是為了改善居住環境的年代,“花后半生的錢買前半生的房”在老百姓眼里還是個新鮮事,貸款是“丟臉的事兒”。#p#副標題#e#
首批房奴“趕上好時代”1998年前后,福利分房停止,所有人都傻了,沒命的向單位爭取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沒有搭上“末班車”的人也只好認命,掏錢購買商品房。到2000年,個人消費占到了全國房地產消費總量的70%以上。
讓那些本來買房只為單純自住的人沒有想到的是,房價在后來短短幾年間翻了三倍以上。如果我們把“房奴”的概念泛化,第一撥貸款買房的人首批房奴無疑成了新房奴們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在經濟學家眼里,這些“趕上好時代”的“房奴”無疑是在房貸發展的20年中,與地產商和銀行并列的最得意的贏家之一。
個人房屋貸款大事記1992年5月,第一筆個人購房貸款發放。
1994年5月,《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為按揭業務提供了法律依據。
1997年4月,《個人住房擔保貸款管理試行辦法》發布,貸款最高比例為70%,年限最長為20年。
1998年4月,央行正式推出《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
1999年,個人住房貸款條件進一步放寬,貸款年限最長25年,貸款額上浮到39萬元。
2000年2月,住房實物分房在全國停止。
2001年,溫州炒房團誕生。
2002年,房地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
2003年,央行規定,商業銀行只能對購買主體結構已封頂住房的個人發放個人住房貸款。
2004年9月,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對控制商業銀行放貸風險做出規定。
2006年3月,央行調整個人住房貸款政策,將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房奴”一詞出現。
2008年,央行宣布,擴大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浮幅度。首套住房和改善型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可擴大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同時,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
2009年至今,國家開始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先后出臺了“國四條”、“國十一條”、“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二套房漲利率、停止三套房公積金貸款等措施,限制投資投機購房需求,支持自住需求,控制房價過快增長。
中國首批房奴即將還清房貸從本世紀初我國迎來第一批住房貸款熱潮至今,首批房貸將迎來清款大限,首批房貸族也將迎來集體還清房貸的日子,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對此廣大市民應該注意,在還清住房貸款之余,別忘記辦理相關手續。
房產增值,首批“房奴”幸福的擺脫房貸“枷鎖”。
據了解,在10多年前,國家大面積施行住房貨幣化政策,同時銀行開始對居民住房貸款“開閘”辦理。從本世紀初開始到2003年前后,我國才迎來第一波房貸高潮。當時的住房貸款期限基本以10~15年居多,如今10年即將過去,很多首批房貸族也將進入無債一身輕的狀態。
其實對于首批房貸者來說,目前的還款壓力已經很小。比如遼寧鞍山,2002年商品房價格大多在2000元以下。福利分房的全面叫停和各家銀行大力推廣房貸業務,促使了當時貸款購買商品房出現了一波高潮。當時房屋總價也多在10萬~30萬元,市民貸款額度大多都在20萬元以下,每個月還款也就在1000元左右。山東、安徽的情況也都差不多,首批房貸一個月大家都是還1000塊錢左右。經過10年時間,百姓收入提高的同時,房價也出現了大規模上漲的行情。當年的房產往往已經增值了幾倍甚至更多。不只是10年期的人到目前基本上將全部還完貸款,也有一部分當年辦理15~20年期限貸款的市民,也早就具備了還付能力,因為1000塊錢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已經很少了,所以很多人紛紛提出提前還貸,應該說,這10年間,首批房貸基本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