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房地產市場上的一些“丑聞”頻頻被曝光,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地大部分都位于北京或周邊地區,“以租代征”、“借綠化之名建高球場”、“地稅貪污”等現象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事情。作為全國政策出臺的中心,也就是“天子腳下”,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爭議與糾紛,難道是這些開發商是“膽大包天”?不懼政策的“殺傷力”?
政府的“軟執行”為開發商找到“突破口”
北京房地產所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是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發酵”后,等到開發商都已經“開門做生意”了,才被大家“揪”出來,為什么呢?日照鋼鐵集團與2006年在清河灣以“綠化”為名義,在鳥巢附近占地2700畝建起了豪華高爾夫球場。在ZF的勒令下,又喬裝成“體育俱樂部”逃避ZF的追查。為何ZF再三的追問,而開發商卻能無所畏懼?主要的原因就是某些ZF執行的不到位,沒有及時的制止這些行為,也沒有嚴厲的制裁這些違規開發商。以至于在事件發生后想“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政策執行的滯后性不僅是北京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通病”,是急需“醫治”的。
如果ZF能夠在第一時間查清事情的真相,并做出具體的措施,那么也不會為今天的事情而苦惱。ZF更應該加強對土地出讓、性質、用途的審查,并嚴格監督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隱瞞、謊報等現象;同時加強對“問責制”的執行力度,制定詳細的問責機制,避免政策被“架空”,把政策落實到位,提高ZF的公信力。
市場是“罪魁禍首”
政府對北京樓市的影響毋庸置疑,但是根本原因還在于房地產市場自身體制的不合理。自金融危機以后,疲軟的房地產市場再次煥發新生機,并迎來了它高速發展的階段,暴利的誘惑使得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在這片土地上競相追逐,一時間圈地開發受到大家的盲目追捧。當然市場上就會出現各種逃避政策的小手段,一些不法經營的項目就會被層層包裝,最后再出現在眾人面前。
市場結構的不合理,房屋供需之間的矛盾,讓開發商更加“有恃無恐”。不斷涌進的外來人員增加了北京住房供應的壓力,強大的購房需求讓一些開發商看準商機,橫掃房地產市場。市場的紊亂使得這些不合理的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在“天子腳下”敢于挑戰中央政策“實屬不易”,而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或許問題更加嚴重,房地產市場真的已經“病入膏肓”,需要政府這個扁鵲來“救市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