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中國房地產業中長期發展動態模型”出爐,預計——2017年樓市或將進入調整階段。當一切皆可“量化”時,大數據潮涌。通過數據分析與建模,或許能窺見一些對行業未來發展的密碼。
1月4日,“聚焦大數據開創新未來——2017首屆中國房地產大數據年會”在上海召開。基于全面的房地產大數據體系和“中國房地產業中長期發展動態模型”,某指數研究院對2016年的市場形勢進行了總結,并對2017年的行業發展做出預判。
成交結構上移,改善型需求增加
2016年,對于中國樓市而言,是熱鬧的一年。房地產市場迎來本輪周期的高點,全年成交規模創歷史新高,城市分化態勢延續。國慶節前后,各地政府密集出臺調控政策,四季度市場走勢漸趨平穩。
某研究院的大數據系統顯示,2016年市場成交全年高位運行,成交結構明顯上移。50個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增長超兩成,絕對量創歷史同期新高。從成交結構來看,核心一二線城市各層級產品總價提升顯著,熱點城市的改善需求也積極釋放,成交結構上移,大戶型成交占比提升。從長沙的情況來看,改善型需求增加,總價在70萬元以上的住宅,占到了2016年總成交量的四成左右。
有產業和人口支撐的二線城市是“新風口”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17年因城施策將在控風險與去庫存基調下不斷深化,熱點城市或將面臨量價回調,而三四線城市有望延續平穩走勢。
根據某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業中長期發展動態模型”分析,預計2017年全國房地產市場將呈現“銷售量價回調,新開工小幅下降,投資低速增長”的特點,其中一線及二線城市銷售面積將呈現下降,二三四線城市市場波動平緩。
“2017年一線城市步入存量房時代,新房開發建設的市場空間不斷被壓縮,城市產業升級帶來的存量土地和存量物業盤活將是未來的主題,租房市場也有望成為行業新機遇。二線過熱城市房價空間被透支,量價回調成大概率事件。”某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認為,具備產業和人口支撐的二線城市或許將成為下一個發展的新風口,而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或自身產業優勢顯著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仍具備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