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就在春節長假期間,很多人都在議論2018年房價是否還會上漲?而多家金融機構給出的答案卻是:2018年房價大漲雖無可能,但小漲的概率卻很大。于是很多準備今年買房的剛需們坐不住了。明明一線城市的房價從去年高點跌下來已有15%,而二三線城市則呈現“價滯量跌”的格局,為啥金融機構的觀點卻與官方公布的數據相悖呢?
對此,我們認為,機構投資者都是希望房地產越繁榮越好,因為可以趁機牟利。所以,一般機構投資者對房地產都是有著良好預期。而官方數據則顯示,北京、上海、深圳這幾個一線城市房價離開去年最高位時,也的確有了一定的下調。至于春節過后,國內房價的走勢,我們更加細細的給您分析一下:
首先,中國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從過去的限購、限售、限價逐步向“因城施策”、建立長效機制、嚴厲監管等方向邁進,說明房地產調控已經進入關鍵時期。而現在決策層又頻頻推出“住房不炒”的概念,這說明了其對房地產調控的絕不松懈的態度。如此一來,在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背景下,投機炒房者會知難而退。房地產市場總體呈現穩中有跌態勢。
此外,從中央經濟會議再到住建部最后一次發聲,我們可以確定2018年是房地產的“小年”,這一年房地產開發商投資增速會隨著信貸的收緊下滑,基本可以確定開發商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甚至是行業大洗牌。預計開發商將會在今年加大降價促銷的力度,以完成其制定的業績。
再者,中國的住房資源不是緊缺,而是非常豐富。在經歷了房價幾輪大漲之后,各種剛性、改善性需求早已釋放完畢。一方面,數據顯示,目前僅是中國的存量商品房面積有11億平方米是空置著的,就是能足夠40億人居住。而目前是房子越建越多,房價越來越高,已經到了沒人買的地步。所以很多城市所面臨的是依然是房地產去庫存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新建商品房的速度非常快,一年新增房子的數量相當于英國一個維多利亞時代。實際上,中國熱點城市目前都不缺少房產,而是沒有被合理的利用。就是少數人擁有大量房源,而多數人卻在吃力還貸,當然還有買不起房的群體。
再次,大城市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礙于人口增長過快,大城市各種資源不堪負重,所以一線城市早已開始嚴控人口增長速度。多數一線城市(除深圳之外)開始人口流出大于流入,同時大城市由于生活壓力巨大,所以即使政府鼓勵市民多生二胎,但是人口的出生率已經開始大幅下滑。
專業數據顯示,教育、住房、醫療等所有開銷合計在北上廣深生二胎,多養一個孩子要多花160萬,這是很多家庭無法承擔的。而當一線城市原本的人口紅利已經逐步消逝,老齡化時代已經將到來。從人口結構來看,80后、90后、00后的出生數量每年都呈現一個大幅下滑的趨勢。而當人口紅利消失后,建出來的房產究竟要買給誰呢?年輕人口減少,使得購房熱情也自然開始消褪。
最后,隨著各種租賃房和保障房的崛起,解決居民住房問題,分流并緩解房地產自住需求。如今房地產開始迎來結構性變化。過去國家在政策上鼓勵居民通過買房解決置業問題。
而現在發展租賃市場、共有產權房、保障房等建設,特別是一些地方提出“租售同權”,還有一些地方為吸引高端人才,提出了可以享受“租房可落戶”的優惠條件。去年,中央政府已經明確了“租售并舉”的政策,今年要恐后還要大力建設房地產租賃市場,一些金融機構還要進一步涉足“租房貸”等創新領域。
隨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深入,我國的住房供需正趨于平衡,一方面,房屋租賃市場的全力發展,通過多渠道保障來滿足居民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的住房剛需在經歷了前幾輪購房后,需求開始衰弱,甚至由于人口紅利衰退,房地產總體將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今年政府所提出的“住房不炒,回歸理性”的任務目標將會實現,前期漲幅過大的一二線城市房價出現調整將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