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中國社科院研究機構3日在鄭州發布的“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國家綜合中心為北京,國家重要中心為上海和廣州。
“國家中心城市指數”研究選取的指標包括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醫療、文化、信息、貿易(物流)、國際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根據這些指標對中國內地25個樣本城市的集聚力和聯系力進行指標化測算,得出研究結果。國家綜合中心為北京;國家重要中心為上海和廣州;潛在國家重要中心為深圳、武漢、天津、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鄭州。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對現有的中國城市進行綜合排名,并提供未來發展的一個前瞻性預測。這項研究也指出,國家中心城市不僅體現在人口數量和地域面積,更需要城市有能力承載起“引擎”性質的國家中心職能。
無論是否為中心城市還是重要城市,終極目標都是要讓生于斯長于斯以及移居于斯的人們宜居,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目標,促進和加快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種種方式都只是手段。但是,在所有的手段中,最稱得上引擎的還是科技。
國際上另一項關于城市研究的結果提供了這一視角。2018年11月1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以最新自然指數數據為依據,評估出中國北京是全球第一的科研城市,居于其后的前五位城市分別為美國紐約都市圈、大波士頓地區、舊金山-圣何塞地區、巴爾的摩-華盛頓地區。自然指數的主要依據是全球82種高水準科研期刊所發論文的作者信息。根據自然指數,中國除北京之外,其他許多城市在過去6年對高質量科研的貢獻都不斷增加。
另一個指標是科研城市前十名,其中日本東京位居第六,法國巴黎第八,其他均為中國和美國的城市。這意味著,中國和美國在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上的主導地位,同時也表明,只有具備科技創新這個重大引擎,才有可能讓城市的發展更為迅速,呈現日新月異的新貌。
把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引擎需要的是長遠的戰略布局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眼界。盡管北京依靠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國家綜合中心”和全球第一科研城市,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有經驗和教訓,并且在現在和將來都面臨著激烈競爭。從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看,北京的城市定位需要適應信息文明時代和未來更長遠的目標。因此,《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北京未來的發展目標是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并首次提出“宜居城市”概念。但是,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再次改變了戰略目標,把北京定位于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把一個城市的發展定位為科技創新中心或科研城市顯然需要勇氣和眼光,因為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并改善人們的生活有一個時間周期,不可能立竿見影。二次世界大戰前,照相機從發明到實用花了112年,電話用了56年。但是,二戰后,激光發明到應用只用了兩年。
正是科技創新的時間差使得一些城市并沒有把這一項列為城市發展的重要選項。而且,即便北京把這一選項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也面臨明顯的挑戰。不僅北京需要接受挑戰,就連排在全球科研城市50強之內的南京、武漢、廣州等都需要接受挑戰。而且,沒有進入全球科研城市50強的成都、重慶、西安、鄭州等城市也需要審視是否需要把科研創新納入城市發展的重要選項。
無論把城市發展定位于哪一類以及選擇的發展指標是哪些,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讓人們宜居,這一點北京也已明確提出,到2050年,北京將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