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過去10天時間,樓市風起云涌。前幾天,央行上海總部發了今年的信貸政策指引,要求金融機構要合理控制房地產貸款增速和占比,切實防范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似乎是為了響應這份指引的要求,全國的樓市的整頓力度再次升級。
上海對2020年6月份以來發放的消費類貸款、經營性貸款以及個人住房貸款進行全面自查,截止3月19日,上海地區135家商業銀行已經完成個人住房信貸管理專項自查工作。
查出來的問題還不少,比如個人消費貸、經營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屋主體結構未封頂前發放房貸,首付款來源核實不審慎,貸款貸后環節存在資金用途證明材料不足的情況。
深圳也在行動,監管日前召集各大商業銀行開會,核查范圍主要是2020年5月1日以后發放的1000萬元以下普惠口徑貸款,以及以個人名義申請的房抵經營貸,重點核查貸款發放前、后三個月內,借款人及其直系親屬、貸款中間人及擔保人名下是否存在新增房產、新增房貸。
深圳的動向,也是整個廣東的“縮影”。
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和廣東銀保監局近日宣布,廣東轄內(不含深圳)銀行機構發現涉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貸款金額2.77億元、920戶。其中,廣州地區銀行機構自查發現涉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問題貸款金額1.47億元、305戶。
不光是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全國的銀行都開始“自查”。比如,3月上旬,杭州發了一個通知,明確嚴格防范經營貸、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嚴禁發放用于購房首付款或償還首付款借貸資金的個人經營性貸款和消費貸款,嚴格個人經營貸和消費貸真實性審查,加強貸后資金管理。
在惠州,工行、農行、建行已發出通知,銀行開始嚴查首付款來源,房貸放款也開始收緊。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僅浙江省各地銀保監分局26張和銀行相關的罰單中,近半案由都明確包括“貸款資金流入股市或樓市”,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地方城/農商行、村鎮銀行均有涉及。
事實上,信貸作為銀行傳統業務,其資金流向始終是監管關注重點,高層只要對銀行保持“強硬”的態度,購房者就不可能繼續鉆空子。
即便在2020年,關于銀行違規“輸血”房地產的罰單也呈現上升趨勢,在年內13張超千萬元級罰單中,8家銀行涉及房地產領域。
從宏觀層面來看,這其實是央行在“設局”。據中新網3月21日報道,央行行長易綱在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時表示:“我們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他還提到:貨幣政策需要在支持經濟增長與防范風險之間平衡。中國的宏觀杠桿率基本保持穩定,在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的同時,抑制金融風險的滋生和積累。
注意最后一句話:抑制金融風險的滋生和積累。
這句話,其實指的就是房地產。往小里說,經營貸流入樓市,是把本應用于支持實體經濟的貸款“浪費”了。
《證券日報》3月18號的文章里說得很到位:違規流入樓市的信貸資金,實際上已經突破了防風險設置。資金如果過度流向樓市,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很多領域內需要長期資金支持的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可能就難以獲得相應的支持其發展、甚至是生存的信貸資金。
全國銀行開展自查行動,就是為了“扶正”貸款流向,把錢花在刀刃上,不能讓房地產再“竊取”珍貴的信貸資源。
往大里說,金融體系過分依賴房地產,風險已在暗暗滋生。
央行、銀保監會高層前段時間明確指出:房地產泡沫是威脅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根據“房住不炒”和“一城一策”,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嚴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金融化、泡沫化勢頭得到遏制。
別看現在樓市炒得歡,一旦部分城市出現流動性枯竭,大量房子因為高估而無人接盤,接下來就會面臨棄房斷供、財政收入減少、開發商跑路,銀行出現壞賬、集中兌付、抵押品價值大跌的風險,這是整個金融體系不可承受之重。
從這個角度來看,央行“設局”表面上只是遏制貸款流向,實則是為了給經濟“降杠桿”,使金融體系擺脫受制于房地產的困境。
過去這些年,房貸作為銀行眼里最優質的業務,占據了信貸資源的半壁江山,各家銀行受益房地產市場規模擴張,財報一家比一家漂亮,可以說“食髓知味”。
正因如此,以往銀行對待貸款流入樓市的態度很“曖昧”,他們充當的角色,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往往對流向房地產的貸款“睜只眼、閉只眼”。
唯有高層明確態度,讓銀行全面自查,追責、罰單、指標、考核這些手段全都用上,才能糾正樓市的投機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