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人文學者”的卓達集團掌門人楊卓舒,在這十二年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探索與困惑,卓達在追尋“大與全”的產業地產路徑上又經歷了怎樣的涅槃重生?一次敞開心扉的對話,一次針對產業地產與民營企業城市運營之路的探討,正是為了厘清其中原委。
卓達十二年前便已躋身于一線房企,此后卻又貌似不思擴張,多年沉寂,而在住宅市場被調控之手做空之際,卻又以產業地產抑或城市運營商的面貌出現,其千萬平米級的操盤大手筆令人有一鳴驚人之感。
0352房網:卓達成立至今已18年,當年與你同期創業的地產民企,其兩類成功路徑比較典型:一類是全國擴張,如“華南五虎”都已經完成了擴張與上市的歷程;一類是扎根一地,領軍一地,如建業之類,而卓達的模式則與誰都不同,而且一直沒有上市,卓達是如何設定自己的發展路徑的?
楊卓舒: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特殊的經歷。戰略目標是一個原因,包括戰略目標的提出和制定,背后都有更深層次的東西起著作用,這可能由兩方面構成:一個是創辦者本身的意志,就是個人的一些想法,主觀上的東西起著很大的作用。還有一種東西就是外部機緣,所謂“時也,運也,命也”。
中國現在的企業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走到今天還是時、運、命幾種東西的綜合作用。說你辦一個企業,我來給你做一個戰略規劃,你就堅定不移照著規劃去做,然后你再做五年計劃、十年計劃,你就一定要實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卓達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我們就是在石家莊做房地產,2000年——2010年是尋找各種產業路徑,從2011年開始,我們進入了新的階段。
0352房網:你當初為什么選擇做房地產,最早時又有哪些主觀上的計劃?
楊卓舒:我選擇做房地產是因為覺得房地產規模宏大,特別喜歡。我十幾歲時就在大慶油田當工人,在工地上,我喜歡那種壯闊的場面,那種奮發向上、意氣風發的場面。就這樣,既受強烈的感性影響,又有一定的理想指導,就選擇了房地產。
無論過去和現在,卓達都帶著我個人比較強的主觀上的一些東西,將來依然如此。1993年起,卓達成功地建了100萬平方米的書香園;隨后,成功地改造了石家莊第二監獄,建設了聞名石家莊的玫瑰園。那時候我們的賬上就有十幾個億的資金,在當時全國的房企中也很少。
我在那個瞬間走了偏差路,否則的話,如果像2011年這種想法,卓達已經是全國最大,也是最優秀的房地產企業了,也上市了。所有這些,都是因為這樣縈繞在心頭的一個夢,老是想要把它變成現實,就是產業報國,我不光想蓋房子,我還想做一種產業。
0352房網:就大勢論,卓達做產業地產似乎是提早了十年,而過去的十年恰恰是是房地產尤其是住宅發展最快的十年,你好像給別人做了很多鋪路的事情,一方面這是有益的探索,但另一方面會不會有一些遺憾呢?
楊卓舒:是這樣,遺憾是在哪呢?遺憾就是我在1998、1999年的時候,賬上賦閑了十幾個億的資金,但當時我一直想做出幾個產業復合模型,能無限地復制,能吸納更多的就業,創造更多的產出。
我誰都不怪,我只怪我自己。如果說沒有那樣一種情結在誘使著自己追求這種產業模型,如果當時找一些好的機構幫我們設計,拿著十幾個億進北京、進深圳,進中國的這些大都市,做精品、做極品,那房地產企業中現在最好的是卓達,我們有那樣的機會。
0352房網:有失必有得,卓達所得到的是什么?
楊卓舒:應該說12年一個輪回,從2011年開始,我們的產業地產在中國現在已經領先了,我們開始補12年前的課,開始做精品,把卓達以前建的所有產品都視為歷史。我曾經設想過建專門教房地產的大學。
卓達最早提出大學城的設想,卓達做了商業地產且運營過自己的商業,做過服裝產業園,實踐了養老地產,建設過會展中心,現在在建設港口……這些經驗都是卓達寶貴的財富。都說星河灣做得很好,龍湖做得很好,但是我相信,幾年內就會有很多企業家會重視卓達模式。
有形的這種東西當然要做美、做精,但我們的優勢是可以把養老產業、文化產業、會展業甚至臨港工業和地產結合,把這套軟體系的東西做成真正獨一無二的品牌體系。而不是搞同質化競爭。房子是要造好、造美,景觀要造得漂亮,但更重要的是房子以外最有附加值的這部分——有產業、有配套。
0352房網:謝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