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國五條”出臺已有近一周時間,一周來,所有的解讀都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新年“表決心”的舉動——如果依然有人對“國五條”能控房價抱有幻想的話,那他不是對樓市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就是故意為之。
首先是因為“國五條”毫無新意,都是已經在執行政策的重申。其次,“國五條”對于房價調控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目標,而是讓各個城市自己制定調控目標并加以問責。試想一下,有哪個城市愿意冒著被問責風險而制定比較難以完成的房價調控目標呢?避重就輕恐將成為多數城市制定房價調控目標的首選。更重要的是,“國五條”沒能觸及到高房價和房價上漲過快的根本問題,僅僅針對樓市而調控房價很難逃脫“越調越漲”的怪圈。高房價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對于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和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通貨膨脹。這兩個根源性問題不得以解決,僅對樓市出臺調控政策恐將再次淪為“空調”。

同樣是春節剛過,2011年出臺了以限購限貸為代表的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政策。政策出臺之后,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伴隨著樓市成交量迅速大幅萎縮,房價也出現了一輪明顯下降。之所以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樓市調控,主要是因為限購限貸政策在之前出臺的數輪調控當中都沒有使用過,因此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今年出臺的“國五條”卻沒有任何突破,政策一出臺就被各方人士解讀為:不會對樓市產生什么影響。
更重要的是,2012年由于銀行降息引起的房價大漲已經沖垮了人們對現在樓市調控政策的信心。在2011年,由限購限貸政策筑起的房價防洪堤,以及“有信心讓房價回歸合理”的承諾下,人們曾一度看到了房價下降的希望。而到了2012年央行僅僅兩次降息,就將防洪堤徹底沖垮,隨后而來的房價大漲又將“房價回歸合理”的希望徹底破滅。當人們對現有樓市調控政策徹底失去信心后,已經沒有人敢相信房價會下降。到去年底,北京樓市又進入了一種近乎狂熱的狀態。買賣雙方都誠惶誠恐,買方怕房價上漲,以后越來越買不起;賣方怕賣便宜了,動輒跳價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這種惶恐背后透露著一種信心的喪失,屢調屢漲的房價已經讓買房人不敢再對“房價回歸”抱有什么希望。
在這種背景出臺的“國五條”,無疑顯得軟弱無力。十年樓市調控,房價漲了十年,我們始終無法逃出“越調越漲”的怪圈。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問題究竟出在了哪里?是各項調控政策執行不嚴,還是調控政策的效力逐年衰減?多年來,從民間機構到政府機構,從業內“高人”到普羅大眾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和角度解讀著房價怪圈。
從去年的兩次降息導致房價大漲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樓市調控政策沒有本質變化的情況下,一旦宏觀經濟政策發生變化將會對樓市產生巨大影響。樓市調控的成效可謂與宏觀經濟政策息息相關。寬松貨幣政策下引發的通貨膨脹海嘯,豈是限購限貸政策可以阻擋的?在寬松貨幣政策和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的現狀不改變的情況下,“國五條”再次淪為“空調”恐將成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