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房價下調是所有普通百姓的夢想。可是近幾年,每當某些地區某個樓盤出現降價時,“樓市崩潰論”便會迅速蔓延至全中國。這次也不例外。
近日,山西省多位房地產業界權威人士給出了幾乎一致的看法:房地產市場錯綜復雜,不能簡單地從某個城市、某幾個樓盤降價而推論“樓市開始崩盤”,但值得正視的是,2014年房地產市場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兩會召開之際——釋放信號
任何行業經過長時期發展,都會經歷波峰波谷的階段,房地產業也不例外。度過十年黃金發展期,無論從其自身還是外界來說,房地產市場確已進入或者說該進入一個休養生息的階段。以這種觀點來看,某些地區某些樓盤出現降價的行為,并不奇怪。
對于此說,房產機構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上述解釋。在他看來,此次樓市崩盤論以偏概全,過于片面。幾年來,政府一直致力于出重拳調控樓市,以防止高房價泡沫破裂導致經濟和社會危機。不少國內知名人士選擇在兩會召開前夕的政策空窗期,發出發展放緩等“低調悲觀”的論調,也有可能是在政策出臺的微妙敏感時期,市場故意的引導行為。
兩會召開前夕,崩盤論勢必會影響到購房者的購買行為,致使投資需求受到抑制或者暫時冷卻。此舉在緩解房價上漲壓力的同時,也有讓即將出臺的房地產相關政策軟著陸和“手下留情”之意。牛佩華認為,判斷樓市是否崩盤,不能簡單從某個樓盤的降價行為而定論,房地產牽扯的面很廣,涉及行業眾多,至少要在一季度結束后,結合市場變化、供應、客戶需求、人口出生率、年輕人比例等綜合因素,從宏觀經濟、政策等整體市場情況分析,才能得出結論。單純憑某個地區某個項目的變化來看市場,過于片面。
樓市區域性特性——理性思辨
中國城市間的差異化越來越明顯,每個城市的情況都各有不同。就在杭州、廣州、常州等城市出現樓盤降價促銷的同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仍然有地王涌現,一些城市的土地拍賣也在刷新紀錄。在這樣一個情形下,誰崩了?而誰又沒崩?
“在城鎮化發展快速發展的當下,樓市不會整體崩盤。”山西省房地產業協會會長于世瑋認為, “一些地方一些樓盤的房價起伏波動,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正常現象。如果以此而判斷全國樓市崩盤,確實有些危言聳聽。”
雖然不認同崩盤論,但于世瑋會長認為,房地產市場在快速發展中積累了一定的泡沫。聽聽危言,對于堅持理性發展也是有益的。多空爭議讓市場多了些理性思辨,少了些盲目跟隨與冒進,這恰恰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所需經歷的過程。
山西財經大學教授馬培生明確表示:“樓市崩盤論是個別人的觀點,我不認同。”他認為,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區域性非常強的市場。由于我們所不知道的各種可能原因的影響,個別城市的個別樓盤降價銷售,是難免的、孤立的市場情況,并不意味著這些樓盤所在城市出現了樓市崩盤,更不能由此認為出現了普遍性的樓市崩盤。即使某個地方樓市崩盤,也并不意味著所有城市的樓市都要崩盤。不能以某個地方某個時段的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為依據,來推斷其他地區也會出現同樣現象。
馬培生教授指出,網上很火的“崩盤帝”預言全國110個城市將出現樓市崩盤,并不是嚴謹的科學結論。
因為,如果預言 110個城市的樓市崩盤,那么他至少要去調研遠多于110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并通過大量且準確的數據,分析這些城市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和房價走勢,才有可能從他的調研結果中,發現其中的這110個城市的樓市有崩盤的可能。而要把遠多于110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的供求關系和房價走勢分析清楚,不可能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小的研究團隊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
太原理工大學教授陳新華也認為,崩盤論言過其實,應該具體城市具體分析。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剛性需求仍非常旺盛,樓市崩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以北京為例,現在每平方米6萬到7萬元,將來至少會飆升至10萬元每平方米,現在的價格遠沒有達到那個頂點。
涉及行業上百個——終受牽連
省城某機關公務員韓先生認為,房地產業涉及行業多達上百個。一旦樓市崩盤,受其影響最直接的建筑企業、建材、下游的服務企業、房產網站、物業公司等上下游上百個產業都會如多米諾骨牌般受牽連。
事實上,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地方政府。試想,在當今情況下,如果政府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將會是怎樣一個場景?崩盤真正來臨那一刻,購房者、開發商、銀行和中國經濟無一幸免!
準備入手新房的市民胡媛女士認為,對于眼下市場的走向,她表示還需要時間觀望。她認為,如果真崩盤,對房地產業過度依賴的中國經濟,將會出現怎樣的狀況,讓人無法想象。從這一點分析判斷,如果有了崩盤跡象,中央政府應該不會眼睜睜看著樓市崩盤,此外,眼下的剛性需求還是很強勁,這樣的市場如果出現崩盤似乎有點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