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對于10月前中央政府出臺更為嚴厲的調控政策,可能是絕大數人預料之中的事情。經過2008年宏觀調控后,房價出現一波報復性上漲的行情,加上2010年8-9月份各地市場行情的好轉,中央政府對于房價再次出現報復性上漲的擔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8年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全球進入經濟危機期。為此那次宏觀調控也不得已有緊到松,為了保證GDP增長率,刺激消費一系列措施和政策的出臺,可謂為2009年樓市房價暴漲埋下了伏筆。
2010年年初中國整體經濟保持良好,已完全從全球經濟危機中走了出來,于是“4.17新政”的出臺,可被理解為2008年宏觀調控政策的延續。而“9.29新國五條”則更是表明,中央政府對樓市調控的態度和決心,其政策更是“4.17新政”的延續和執行。
本次新政最引人注目的無非是“限購”、“房產稅”之類的關鍵詞。截止到日前,全國共有14個一二線城市出臺“限購”的細則,在這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政府對新政的“敏感”,是之前中央調控時所未出現的。另據報道上海、重慶等地或將進行房產稅征收試點工作。
“限購”、“房產稅”無非想通過抑制市場投資投機需求,來抑制市場房價上漲壓力及抑制泡沫膨脹。筆者理解政策出臺的初衷和目的表示理解,可仔細研究可以發現,這些政策無非對改善型需求也是沉重的打擊。
“信貸”政策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為嚴格,在民間產生某種類似的說法:“國家不給買房子了。”潛臺詞有兩種:一是房子不夠;二是不買房子住哪。無論是自住需求還是改善型需求,在此次新政的影響下,短期內可能非常困惑甚至恐慌。而對于投資型客戶來說,現有信貸政策無非把資金從住宅市場轉向商業市場,仍有將大投資機會。
總之,不論新政初衷目的為何,至少現在看來是抑制了市場需求。可市場中的需求短期內是可以暫時抑制的,若長期以往市場供應量跟不上,樓市仍將表現出報復性行為,即量價雙雙暴漲,可能正會到“黃河之水滔滔不絕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此次新政中,也對市場供應提出要求,但明顯不如其他幾條政策明確。根據近期土地市場的反應來看,土地市場交易下滑明顯,若今后一兩年內土地供應出現不足的情況,更為樓市快速反彈甚至泡沫破滅埋下隱患。
假設調控前,擺在中央政府面前的命題是:老百姓住房問題凸顯,新政執行后,到底能解決多少老百姓住房問題那就是衡量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的標準了。顯然,過去10年來,一系列調控的結果,并非是令全國老百姓滿意的,否則,住房問題也不會這么凸顯。
當然中國商品房市場,如果還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那么供求關系也將影響整體樓市。行政干預市場,短期內是市場調整,如果對于供求關系沒有根本解決,就像抗洪只堵不導,那就等待更為迅猛的洪災到來。#p#副標題#e#
除了單純的看政策和市場,恐怕也只能是坐井觀天。不說房地產業是否是中國經濟支柱產業,至少這個行業和中國經濟是密切相關的。最近不僅是政府官員、專家關注的,更是全國老百姓都在關注的CPI高漲、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等一系列問題,也將成為中國樓市調整的主要因素之一。
坦白說,現在連出租車司機、大市場菜農都在說錢不值錢的時候,各類消費品漲價風波頻現的時候,就說明通貨膨脹的預期比想象中的更為嚴重。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存款正在一塊一塊貶值的時候,必然將造成大范圍的恐慌。雖然近期政府在加息,筆者認為這種加息仍要繼續加大力度,但是老百姓仍普遍認為不動產或固定資產,是最為穩妥的保值渠道。
再看看市場,深圳等地出現退房潮,上海等地高端市場一片火熱。表面上看,越緊的限購政策,市場開始“理性”回歸,其實實屬無奈之舉,筆者認為像深圳等地老百姓資金短期內必將流入商業地產市場,上海等地在高端市場的帶領下,中低端市場不說一片紅火,至少不會特別慘淡。說白了,大家還是要買不動產來保值。
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即使有現行很嚴格的政策調控,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百姓仍要選擇不動產作為抑制通貨膨脹的渠道是不可避免的。這時,不論是剛性需求還是改善性需求恐怕出現恐慌性購房的局面。
筆者某親戚,外地人,欲在合肥給兒子買套房,屬于首次置業。其告訴筆者現在選擇購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擔心房價上漲;二是兒子已大學畢業遲早是要買房;三是現在錢不值錢,再不買可能以后更買不起了。筆者認為這可能代表一部分老百姓的想法,也說明老百姓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更為嚴重,更是對市場的判斷。筆者告知這一親戚,外地人購房現在有限制條件,對方則表示一次性付清也要買。
當然,筆者相信中國還存在更多因為嚴格信貸政策而買不起房的老百姓,這樣的群體越多更說明解決市場供求關系的緊迫性。若在未來半年內供求關系仍未出現大的轉變,筆者認為2011年上半年或將出現全民恐慌性購房。總之,若要中國樓市健康穩定發展,供求關系平衡是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更何況放在整體大經濟體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