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中國房地產市場起步不早,發展很快,這就帶來了機制相對滯后,管理不夠健全的問題,一大特征是房價非理性上升,從幾百元起步,到幾千元過渡,再到幾萬元攀升,如此超大級別的跨越,每次僅在10年左右的時間,說出來令人震撼。
我有幾個熟人,既不搞投資,也不做生意,就是一般公司的職員,因公司福利較好,住房公積金配得較高,幾年積累起來數字還不小,但按照政策提不出現金來,他們就去買房,因為買房就可以使用住房公積金,先用公積金繳首付,再用每月的新增公積金繳納按揭貸款,這樣既把公積金盤活了,自己也沒有付出多少現金(除住房公積金中個人繳納的那一半),一套新房就到手了。其實他們已有住房,買新房就是把公積金從公家的賬戶上轉到自己的賬戶上,房價上漲了,就變成了“投資”,貨幣貶值了,就變成了“保值”。由于這幾年房價大幅上漲,他們的“投資”收益翻翻甚至更多,沒介意給財富崴了一下腰,從標準的工薪階層一躍成了百萬富翁。
我也是從發覺一兩個人到一二十人再到周邊的很多人,都有兩套以上房產,其中至少一套不是必需品。原本不做生意的這些人,走到一起就議論房價,有的因為房產投資賺了第一桶金,還總結出經驗,琢磨干脆就零打碎敲做房產生意,好像國家稅收對零打碎敲房產交易管理還不是那么嚴謹嚴格。
我又見識了另一種情形。一次到一個新開發的小區售樓處,只是去看看行情,巧遇一位幾年不見的老朋友在那兒當老總,本該很開心的見面總覺得他有些不自在,一陣寒暄之后才知道他以為我去替別人買房,那兒的住宅沒打樁就銷售一空了,最后剩下幾套超大戶型的特殊用房,怕我提出來他真的沒辦法解決而怠慢了老友。
當然見的更多的是剛性需求的購房者,尤其就在我的博客評論和留言中。他們迫切需要到燃眉之急的程度,但房價太高,囊中羞澀。一般城市一個普通職工,年收入在2至3萬元(有的還不到),普通房價在5000元/平方(有的更高),買100平米裸房不吃不喝要積攢20年,還得裝修配套家具什么的,大城市職工收入高一些,但房價就更高了。別說20年,有的一輩子也別想了。更何況人的生活必需不僅是房子呀,還有老人贍養,孩子讀書,看病打針,吃飯休閑等等。
讓剛需走開的樓市已顯畸形。買房者不一定是需求者,賣房者不一定是開發商,囤房者不一定是房產中介,剛性需求越是急迫者離房地產市場越遠。我歷來認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一大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然而,一旦走入畸形區,它的畸形發展對于國民經濟的破壞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美國的情形與中國正好相反,很多人不愿買房,原因很簡單,就是買房太容易,什么時候想買就買。美國普通職工的年收入大約4萬美元,房價根據地區差異在15至50萬美元不等,如果按平均價30萬美元算,一個人工資積攢需要8年時間,購房首付在10%至20%,如急需購房,一年工資即可解決問題,而這種房子是指單門獨戶三層小樓(地面2層地下1層)外帶汽車庫,暖氣空調,前后100平米草坪,如果只解決安居問題,那房價就便宜多了。
美國的次級債危機是老百姓不要房子,投行將房地產通過各種形式打包,有的不但零首付,還可先住半年以后再開始還貸款,有的給人感覺好像白送,這是另一種畸形。而后危機暴發的嚴重后果危及全球,大家有目共睹。美國的教訓也十分深刻。
我前面說過高房價的問題,一是趨城若鶩的遷徙;二是賣地財政困局;三是人多地少的國情;四是價格上漲的預期;五是投資渠道狹窄;六是貧富差距拉大;七是輿論導向偏離;八是投機炒作暴利,等等,再列可能還有不少,但我深切感到主要是機制和管理問題。
現在采取限價、限購、限貸等措施,無不治標不治本,所以屢不見成效,管理層應該考慮在機制體制上動些干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