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行最新發布的統計,在樓市調控持續一年之后,仍有74%的民眾認為房價高企。從近幾個月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來看,下降的不是房價,而是房價增速。
樓市調控政策一問世,爭議便與期待幾乎等同。雖然住建部等部門一再強調,會將調控堅決進行到底,雖然房產稅、提高首付等措施也在有意無意地配合調控政策的實施,但無法否認的是,如今暴露的土地財政危機,將進一步加劇樓市調控的不確定性。
官方機構公布的相關土地出讓信息統計顯示:截至5月底,大量上市房企僅完成了不到全年業績目標的30%;不少地方政府近半年的賣地收入僅是去年全年總量的約20%。
以上海為例。今年目前土地出讓收入總額是335.6975億元,而去年全年,上海的土地出讓總收入是1523.7億元,今年的完成量勉強達到去年全年的22%。上海可視為全國樓市的風向標,上海如此,全國可想而知。
這使得業內的悲觀情緒顯得理所當然。謹慎投資、小心拿地成了許多企業的“生存法則”第一條,加上銷售回籠資金緩慢和融資渠道被進一步壓縮,也讓地方政府下半年的土地出讓前景雪上加霜。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可謂獨冠全球,但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步入失落的20年。人口老齡化雖然是根本因素,樓市和股市堆積的泡沫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如今的樓市調控從根本上而言,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脈絡。然而,如果樓市調控本身缺乏可持續性,又該如何是好?
由此,便可看出房企、土地財政、保障房建設一環扣一環的內在聯系。樓市調控意在打壓高房價,限購限貸打擊投資投機需求,但這就必然挫傷房企的拿地積極性,進而影響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而土地凈收益中的10%又被要求用來保障房建設。大河不滿小河干,缺乏資金保障的保障房,必然危機四伏。無法形成商品房與保障房的雙軌制,自然影響樓市調控的效果。
可是,保障房等大量投入將進一步向地方財政伸手要錢,土地財政危機正從年初的悲觀預期變成了半年之后實實在在的大問題。這就是一個矛盾的循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