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圣經(jīng)》舊約中有一個故事,說古巴比倫人想用磚和瀝青修造一座摩天塔,當時技術已經(jīng)許可,但上帝知道后擔心人類從此心想事成,難以駕御,于是故意混亂了人們的語言,讓他們彼此語言不通,最后摩天塔沒有建成,這些塵凡人們流落到了世界各地。也許投資者就是他們的后代,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分歧,就像這個典故描述的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各有道理,各有各的語言。這讓我想起二十年前還在學校讀物理時的故事。
說物理分兩派,一派以盧瑟福為代表,認為實驗才是格物致知的不二法門;另一派則以愛因斯坦為代表,說一只鉛筆就可以搞定萬事萬物。所謂一只鉛筆的意思,就是指理論推理可以想清楚出世界的真像。比如愛因斯坦人所皆知的相對論,就是從一個簡單的角度,如果追上光速,世界會是怎樣展開,進過一系列精妙的假設和推理得出的。
具體說說投資的流派或者投資語言可謂多如牛毛,比如世博會這件事,有些流派的投資者會很激動,但有些流派的投資則認為不過是炒作,起于塵土,復歸塵土。有些流派喜歡草根研究,不管什么公司得去看,有些流派則對固定資產(chǎn)如何擺放不感興趣,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一只鉛筆就可。當然時代進步,所以確切點說是一臺電腦足矣。他們認為閑來無事做些推理可能比打聽消息或在路上花兩天,企業(yè)呆兩小時要有效的多。
比如目前爭議極大的房地產(chǎn)。為什么今年會突然放量,到底房價還會不會漲?回答這個問題,推理是一個重要的解決方法。具體則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價格是由供需雙方?jīng)Q定,而需求者的支付能力是不同的,支付能力高的人先得,支付能力弱的人后得。并且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需求者的支付能力逐年上升。其次,均衡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的積累總量數(shù)而不是當年新增數(shù)決定的。
比如按目前統(tǒng)計,自中國住房改革以來,商品房大約總共蓋了3000萬套左右,如果按每套4個人居住記算,大約中國有1.2億人居住在商品房中。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首先,現(xiàn)在就根據(jù)成熟國家按收入倍率算房價可能不太合適,國為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還沒有住上新型商品房。其次,隨著商品房總量的不斷增加,相對房價會不斷下降,但絕對房價則由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商品房供應增加的速度,以及中國居民支付能力分布結構三方共同決定。
繼續(xù)推理,中國老百姓如果想住上更便宜的房,可能不僅不能等,反而要誘使開發(fā)商蓋更多的房子,房子越多,開發(fā)商的地位將越低。另一方面,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也將非常清楚這個困境,所以有許多小開發(fā)商,總傾向于捂盤不賣。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黃金十年中,移民是重要推動力之一。
而移民則主要包括兩個內(nèi)容,一是向西部移民,第二是富裕人口從市中心住房向郊區(qū)遷移,比如紐約長島。中國住宅市場如果存在這樣的高端空間,那開發(fā)商將更傾向快速蓋房,從而讓消費者收益,并推動經(jīng)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