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攤到底“攤”的啥 大同普通住宅公攤為25%左右
發布時間:2014-05-20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木子
摘要:很多購房者雖然知道公攤一詞,卻對公攤相關的知識卻不知所以。判斷自己購買的房子究竟需要承擔多大的公攤,其實是可以自己加以判斷的,而不是一味地聽從開發商的宣傳。
所謂公攤面積,是分攤的公用建筑面積的簡稱,它與套內建筑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
商品房的建筑面積,即指各產權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共有建筑面積,包括電梯井、管道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設備間、公共門廳、過道、值班警衛室、為整幢樓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積、套內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山墻)、計入套內建筑面積之外的共用墻體面積。對于公攤面積到底攤多少,目前我國尚無明確規定,這也成為
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爭論的焦點。
一般來說多層公攤在10%-15%;小高層15%-25%;高層為20%-30%,還有一些別墅類由于設計及功能不同,分攤系數相差懸殊較大。就目前
大同樓市來說,普通
住宅中高層項目遠遠多過了多層項目,別墅項目相對較少,而大同購房者的需求還是在普通的高層與多層上。大同住宅的公攤面積平均都維持在25%左右,高層公攤維持在25%左右屬正常范疇,多層較高層公攤略小,在15%-20%左右,在大同公攤面積超過25%的普通住宅相對就少一些。
公攤一般與
戶型、套內面積、公共設施、建筑規模等有關,比如同一棟樓里一梯一戶、一梯兩戶和一梯三戶公攤是不一樣的。對于很多購房者來說,公攤面積越小,意味著他們需要投入的額外成本就越小,所以很多購房者在
買房時,對于大公攤的
樓盤敬而遠之,購房者有這樣的想法實屬正常,但是房屋公攤面積并非越小越好。
如果房屋公攤過小即意味著配套公共設施規模的縮減,從而影響住宅品質。而一般公共設施、走廊越多,公攤面積也會越大,同樣樓層如果越高,隨著電梯及消防等公共設施的增多公攤面積也會越大。
市場上宣稱的“零公攤”,不代表項目沒有公攤,是開發商
銷售的房屋已經除去公攤部分,只賣的是套內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