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來,中國建筑引起文化界的關注。從那時起,歐美、澳洲、地中海、巴洛克、洛可可……地產行業異域建筑風盛行。
文化地產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是用文化引領規劃、建筑設計、園林景觀、營銷體系、物業服務等系統工程。房地產傳統開發模式是以“建筑”為核心,文化和概念僅作為營銷手段;而文化地產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為核心,。
“地產文化”與“建筑開發”好比企業發展前行的雙腿。地產文化貫穿于企業多個執行層面及實現過程,包括策劃、建造、裝修、景觀、生態以及物管等多方面的行為;建筑開發則將企業文化、品牌文化、客戶文化緊密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引導、支撐及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上周二,本報成功舉辦并報道“‘診斷中國樓市’主題沙龍交流峰會”后,引起業界強烈反響。本周,《買房成都》記者全面對話業界精英人士,繼續深層次探討市場變幻疑云,熱議成都樓市的文化現象,全面診斷未來樓市的發展走向。
其一,流水線作業 文化只是一張皮?
流水線式簡單作業時下在地產界頗為流行。“現在的房地產行業在房產營銷方面對文化的包裝比較多,企業大多參與流水生產線工作,但在整體上,如產品定位、設計、客服等方面相對來說比較缺失,簡單的直銷式營銷手法已經行不通了。”建發房產總經理助理向進軍認為,現在賣房子更多的是要賣附加值,賣價值觀,賣文化。
“單一項目的流水生產方式毫無建筑價值可言,很難維持開發企業的文化基調。”成都文旅資產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婷同時還強調,“打造一個地產項目,是在經營文化。”
“傳統的流水線生產模式繁瑣單一,在項目的策劃、推廣、定位方面缺乏文化元素,就會使開發項目在營銷推廣上遭受阻礙。”置信牧山營銷負責人譚斌如此說道。
四川省社科院專家徐山明坦誠房地產文化是一種管理文化,它是企業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模式,以及品牌理念、營銷方式的文化提升和凝練。“目前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主要是結合市場開發產品以尋求最快速的資金回報,建筑設計成為一種簡單的快餐文化,是當下房地產行業必須正視的問題。”
其二,建筑洋化 本土文化示弱國外風格?
2011年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樓市黃金十年或將結束。今后,中國將迎來白銀十年,在著名財經評論專家葉檀看來,未來中國樓市將進行重新分配和洗牌,文化地產將成人們關注熱議的對象。
“移植、克隆是一種發展狀態,西方建筑文化的滲透將對本土文化造成強大的沖擊,然而開發商在樓盤建筑方面一味復制,對本土房地產來說,是嚴格意義的文化入侵。”歐陽首承指出,當前房地產市場是多元化的,是各種思潮競爭、對話、比較、互滲的一種現實狀況,西方的建筑不僅在外觀上,甚至在居住理念上都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要使房地產市場成熟起來,還要真正講究本土文化與地產相結合的建筑,這才是最終的一種發展方向。
資深文化創意人蒲紅江分析,如今城市建筑風格各異,但惟獨缺乏核心的地產文化,主要原因還是房地產行業的本土文化缺失。同時他還指出,“傳統文化核心的組成部分,應該將文化、資本和政策三者結合起來,以文興商、以資促商,推廣大文化概念應從本土文化著手。”
其三,拿來風盛行 賣房容易轉型難?
“拿來主義”是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很流行的一條既經濟又實用的道理。倍受開發商的青睞。他們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相關信息,然后運用在自己的商業項目上,最后形成自己的產品面向市場。
“拿來主義是把雙刃劍,它能讓我們披荊斬棘省去很多的麻煩,但同時絕對不能形成依賴性,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視更多的積淀。”資深地產策劃人、臥龍吟機構總經理楊明富這樣說,中國房地產必然由單純買房子買環境過渡到文化價值的認同和靈魂的歸宿感,需要開發商有歷史積淀,行為眼光長遠,有文化底蘊支撐。
“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房地產離不開西方的文化。既然西方文化來了,我們理性接納好了,最重要的是怎樣將它吸收過來,慢慢地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副主席歐陽首承對此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上一篇:一線城市樓市成交量大幅萎縮導致房價近期下降
下一篇:昶旺花園涉及政府成了市區一道極不和諧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