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安全文明小區建設在維護居民生活安定,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實施群防群治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來,大同市眾多新建社區不斷完善社區安防機制、不斷加大安防設備的投入,為了實現業主心中“安居樂業”的美好期盼,為了給業主創造最為優質的生活空間撐起了一把“安全傘”。
保安——社區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保安雖然是常被人鄙視的職業,但是我們工作的很開心,因為,我們是社區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日前,在采訪中,美好家園的一位保安對記者說。
的確,在現在的社區中,保安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些被大同市市民津津樂道的安全社區,都處處滲透著保安隊員們辛勤的汗水。
云中路南段的“綠園”的一位業主告訴記者,多年來該社區的保安隊員盡心盡職,不僅保障了社區的安全,而且在他們的帶動下,使得整個社區的居民安全意識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位業主告訴記者:“多年來,我們社區的保安隊員從沒有讓一輛非本小區車輛進入過小區,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業主尊敬。”
同樣,在美好家園,該小區的業主告訴記者,該小區的保安隊員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工作非常認真,不僅保證了小區的安全,而且還經常幫助上了年紀的業主搬一些重物,小區的業主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對他們的認真工作,對他們為小區安全做出的努力都表示感激。
采訪中,水泉灣·龍園物管站的張經理告訴記者,他以前曾在金色水岸·龍園物管站工作多年,因為一直工作在物業管理崗位上,他非常敬佩保安隊員。他說:“保安隊員白天站崗、夜晚巡邏,他們的工作看似技術含量低,但是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一個社區的安定如果離開了保安隊員的默默奉獻,是無法實現的。”
技防——新科技手段改變小區安全格局
傳統模式上,社區保安巡邏、加強門衛管理、百姓聯防等手段對于犯罪分子雖有震懾、預防作用,但是畢竟難以起到全面預防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新技術的運用不僅改變了我市各小區的社區安全管理模式,而且已經漸漸成為小區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此次采訪中,正趕上金色水岸·龍園剛剛進行完安防設備的改造。作為大同市最早安裝現代化安防設備的社區之一,金色水岸·龍園的安防設備一直是處于全市各社區的領先地位的,而通過這次改造,不僅完善了設備的監控范圍,而且全面提升了監控質量,達到了無死角、無盲區的程度。
據該社區物管人員介紹,現在的龍園,不僅遍布著260多個攝像頭,而且紅外越墻報警系統等也得到了完善。通過改造,基本實現了從業主進入社區開始到進家一刻,都時時刻刻處于保護之中。
據了解,像龍園這樣投入巨款進行安防設備建設的社區在大同市已并不鮮見,而且,據記者了解,很多未安裝安防設備或者安防設備配置不完善的社區都開始安裝或者完善安防設備。
聯防——老方法仍是小區安全的“保護傘”
治安聯防我國社會治安工作的組織形式之一,對于一個社區的安全,聯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采訪中,很多社區的物管人員都表示,現在很多新建社區里,居民之間都很陌生,在此情況下,建立一個良好地聯防機制是很重要的。記者發現,在大同市的一些治安良好的社區,聯防機制的力量是無形而巨大的。
在云中路北端的某社區采訪時,該社區的一位物管人員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該社區群眾主動反映的安全隱患就占到了很大比例。據這位物管人員介紹,2012年春節期間,該社區的一位居民發現一個人在社區的地下車庫內轉悠了很長時間,而且總是盯著汽車看。隨后,保安上前盤問時發現,這個人的懷里竟然藏了榔頭、鋸條、改錐等多種作案工具。原來,這個人是個盜竊車內物品、車輛牌照的慣犯。
這位物管人員說:“如果沒有好的聯防、群防意識,我們是很難發現這個犯罪分子的。正是調動了全社區業主的積極性,才使得這種安全隱患被撲滅在萌芽之中。”
“再好的安防設備也只是輔助手段,最主要的還是要物防、人防、技防結合,構成立體式防控網絡!”采訪中,大同市某社區的物管經理認為,只有業主自身提高警惕,物業加強管理,同時業主和保安能夠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才能共同維護好小區治安。
上一篇:國土部:非公益性用地退出征地維護農民權益
下一篇:民房“變臉”成“底商” 打破居民安靜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