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政府大力推行保障房建設計劃,地方政府,如果在保障房上監管不力,一些在建保障房將可能變成花架子工程,不僅是對納稅人出資的嚴重浪費,更會造成中央決策與民意所向之間的斷裂,其危害程度難以估量。
武漢市79個保障房項目中50個存在質量問題消息報道后,武漢市房管局9月29日進一步說明稱,這50個項目多數為建筑工程質量通病,并不存在影響房屋結構穩定和居住安全的嚴重質量問題。
保障房質量背后的更深層問題,不能因為一句“質量通病”而匆匆帶過。
武漢有關部門其實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今年更將其納入“治庸問責”十大突出問題之一。但是處理方式卻是整改了事,那么相關責任人是否問責,其中是否隱藏著瀆職不作為,乃至更深層的腐敗問題,不能因為一句“質量通病”而匆匆帶過。
“質量通病”一說,暴露出武漢當地部門對保障房質量的寬容。所謂“通病”,顯然是指建筑工程質量常常出現的問題,“通病”的存在,不正反襯出監管的不力嗎?建筑工程質量的管理,當防微杜漸,減低容忍度,“質量通病”如果可以被輕視,那么大的質量危機也許就悄悄埋下。
“質量通病”固然可整改,但要知道,整改等于是耗費更多的納稅人錢財,是民眾為了不合格的保障房雙重埋單。保障房不能異化為保障少數人利益,當初曾經有經濟適用房淪為權貴投機玩物的案例,有公租房申請名單存在貓膩的事件,如今又出現了普遍性的保障房質量問題,究其原因就在于監管不力。一個責任人不被追究,其他責任人就會有僥幸心理,一個案例被輕輕放過,就會成為其他腐敗事件的反向示范,這一惡性循環不能繼續下去。
武漢就曾有經濟適用房“六連號”案,一批相關責任人被追究黨紀國法。循此思路,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對六成保障房出現質量問題,以打破砂鍋查到底的嚴格監管,來回應輿論的質疑,下定決心修補屢屢受損的保障房監管公信力。如果只是輕飄飄的一句“質量通病”,毫無反思檢討之意,就可能會讓壞事變得更壞,民眾喪失對保障房質量的信心,更對監管者的公正持疑,這一后果比六成保障房有質量問題,危害更大。
保障房不僅質量要有保障,更要保障中國住房體系從過度商業化回歸適度公共化,保障整個建設計劃做到真正惠民,而不是又一次成為分豬肉的利益游戲。
上一篇:前三季京房屋租金累計漲幅8.8% 3年來同期最低
下一篇:全國房產“金九”未現“金” 銀十量價或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