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在國資委“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領域”的號令下,盡管速度遲緩,但已經開始剝離的國有房企,在國資“內部”無法完全消化的前提下,有實力的民資和虎視眈眈的外企開始趁樓市調控大肆吸納這些被剝離國有房企資產。來自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昨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北交所房地產行業共成交標的14宗,總額25.81億元,平均溢價率為33.66%,其中受讓方七成為非國有企業。
據北交所董事長熊焰介紹,北交所集團一季度共成交項目2545項,成交金額75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8%和101.17%。在企業國有產權成交方面,房地產業、電力工業、金融業成為交易額最大的三個行業,成交金額分別為25.81億元、22.35億元和11.21億元;房地產行業共成交標的14宗,平均溢價率為33.66%,其中受讓方七成為非國有企業,在這七成中,一成為外資,九成為民資,民資成為最大的受益方。
“雖然調控一直在進行,但房地產行業,特別是國有房地產企業仍然是比較優質的資源,加上過剩的流動性,投資渠道較窄,非國有企業進場交易意愿理所應當提升。”熊焰告訴記者,自2010年以來,受“央企退房令”等因素的影響,房地產行業一直是國資交易的重頭戲,外界對此也十分關注。
在熊焰看來,從國家宏觀政策方面講,央企退出房地產市場是必然趨勢,在央企帶動下,國有企業退出房地產市場的大勢不會改變,但如此大規模的資產國資內部肯定無法完全消化,這就給了民資與外資入場的機會;從民間資金的投向來看,房地產仍然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市場之一,因此,在央企退出的前提下,非國有企業肯定會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從資金方面來看,隨著房地產信貸的進一步收緊,國有企業向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可能趨于謹慎,因為國有企業的資金更大程度上依賴于信貸,信貸政策的收緊可能會使他們在資金方面產生些問題,而這也為非公資本帶來機會。“受市場行為和經濟規律等因素影響,國有企業退出房地產領域還需要一定時日,非公資本介入的空間應該越來越大。”熊焰預計。
“實際上我們接國有房企的盤,一方面是趁機擴大一下自己的規模,但更重要的是看中了我們接手這家企業還有兩塊待開發的土地資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房企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在樓市調控越發收緊的當下,政府部門對于土地出讓的附加條件越發苛刻,在一定價格區間內,包括配建保障房等條款將利潤空間壓縮至微乎其微,民企拿地越發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擇通過接受國資來獲取地塊,無異于一劑良方。
上一篇:居民收入增加是房價上漲的首要原因
下一篇:一房還未賣何來口碑 第一豪宅大一山莊成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