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絕大多數人的住房問題,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設力度。整個“十二五”期間,全國計劃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2011年年內將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放眼全國,保障房的建設選址基本上都集中在城郊接合部。“這樣的規劃選址,正是城市轉型和重構期的一種錯誤選擇。”
“各類高檔小區爭相攀比涌現,全國每年千萬套保障房硬任務基本集中在城郊建設,其無可奈何地助推了貧富分化的趨勢。”在10月4日開幕的2011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的大會報告中,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拋出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我國的保障房建設應該學習新加坡經驗,通過合理規劃消除這些人為的貧富分離,鼓勵不同階層混合居住。
“美國早年建在郊區的大量保障房,由于環境惡劣,最終甚至淪為新的貧民窟。而在莫斯科,毫無景觀的板式建筑非常不自然,被稱為‘莫斯科的假牙’。這些現象希望引起規劃師們足夠重視,在未來的規劃和設計中能緩解或者消除。”在仇保興看來,城市最大的魅力是包容性,將保障房建在城郊接合部,是人為促進居住區的分離,再加上郊區化及小產權房的涌現,貧富分化居住的趨勢正進一步被拉大。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尹稚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從小在北京胡同里長大,那里有達官貴人也有拉洋車、賣苦力的,大家默契地建成了一個彼此相互需要的體系。
“但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每個人的居住地可以自由選擇。但現階段的保障房,是政府自上而下指定的,這種被‘安排’的生活有時很不靠譜。很多窮人被迫遷到郊區,以前住的地方有富人,可以去做一下保姆或鐘點工,現在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是同一類人,誰給誰打工呢?”
而在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呂斌看來,現階段我國保障房建設出現的問題在其他很多國家都存在過,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繳學費”的時期,“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少城市太大,不緊湊。
如何避免和盡可能做得更好?仇保興列舉了美國波特蘭一個新城區的例子,“這個新城區不僅是不同階層混合居住,其設計也非常多樣化,每幢建筑幾乎都不一樣,居民之間非常和諧,且生活設施的配套非常健全,新城區內有一條免費的軌道交通,且軌道交通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這樣的新城區,從而讓低收入者可以選擇。”
仇保興認為,改變這種人為的貧富分化的居住,必須讓保障房和商品房混合建設,且應在商品房建設用地出讓合同中注明配建保障房的比例,“保障房的配建比例應不低于20%,也許開發商會不滿意,但有了這個強制性的東西,就可以避免很多的錯誤發生;我們應學習新加坡經驗,強制增加不同收入階層的混合居住比例。”
仇保興關于保障房建設的觀點,引起了大會眾多專家的關注。仇保興表示,現在房地產開發非常講究區位和設計,而保障房的設計普遍缺乏競爭動力,這也使得現階段不少保障房的建設質量得不到保證,“希望下一次年會頒獎的時候能有保障房小區的設計獎。”
上一篇:深圳市經濟適用住房多數被選 待選房逐漸減少
下一篇:國土部擬定對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制度展開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