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從十八大領導人的講話和會議記錄來看,城鎮化成為下一屆政府推動經濟轉型和拉動內需的重要手段。通過蛛網博弈推演平臺,我們認為,城鎮化拉動投資和內需效果明顯,但土地改革將成為影響城鎮化的瓶頸。
一、新型城鎮化成為轉型關鍵
無論是十八大的會議記錄,還是作為下屆政府總理人選的李克強此前在各種場合的表態,市場不難發現城鎮化將成為下屆政府施政的主打綱領之一,成為拉動內需和推動轉型的重要手段。從收集的信息來看,我們歸納出所謂新型城鎮化具有以下幾點特征:1.未來二、三十年,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口轉移到城市;2.做大做強服務業;3.糧食安全,保護耕地;4.提高東部城鎮化質量,加快培育中西部新城市群。
新型城鎮化被賦予了于過去不同的一些概念,包括消費升級,精細化,綠色環保和智慧城市等等。但在缺乏足夠利益動機的情況下,這些"新型"的內涵仍停留在概念層面上。而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所謂的新型城鎮化或仍注重強調要搞基建、搞房地產。區別只是在于以前是東部在搞,現在輪到西部搞,以前是大城市在搞,現在是二三線小城市在搞。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戶籍制度的配套改革也有所動靜。國務院出臺了《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把原來的戶籍限制縮小一些,農民進城特別是中小城市的門檻降低了。盡管排除掉了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等特大型城市,但其他眾多城市的放開,特別是地級市的首次放開說明,能夠接納了更多的農民進城。在戶籍制度上為鼓勵農民進城又邁進了一大步。
二、土地制度是城鎮化瓶頸
隨著新型城鎮化被高層不斷強調,成為市場關注焦點,由此帶來的聯想空間巨大。但我們認為,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修路蓋樓,東部地區過去20年的經驗表明,土地制度已成為城鎮化推動的瓶頸。
新型城鎮化必要求土地改革。已城鎮化的農地問題有望率先解決,深圳已經開始試點小產權房轉正,未來小產權房可通過在土地利益上給予政府一定補償的方式來獲得轉正資格。此外,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后的農地交易和管理制度改革也值得期待。廣東吉林等地都已展開相關試點。農民在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確權后可以通過土地交易市場將土地產權或管理權進行抵押貸款,在不失去土地的前提下,也可以將土地經營權變成抵押品,在市場上流轉獲得貸款資金,下一步甚至可以考慮資本化、證券化,保留農民對土地的"長久收益權",以此鼓勵其安心進城轉型為新型城鎮居民。推動二三線城市及小城鎮的發展,拉動國內消費需求。另一方面,土地產權或使用權通過交易市場或更趨集中,土地價值或更加凸顯并帶動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經營,給相關行業和公司帶來機會。
只有解決了土地問題,才能推動更多農村人口進城,需要興建更多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這將帶動鐵路、市政、能源、社會事業等多個行業投資的快速發展。其次,新增城鎮人口對消費的刺激作用也十分明顯,農村人口入城,特別是農民工進城落戶將增加對家電,電子等日常生活消費品的需求。此外未來戶籍制度改革或進一步深入,醫保、教育、就業和培訓等將與戶口逐漸脫鉤,讓進城的農民掌握更多職業技能,提高脫離土地生產后的生存能力。而消費物流等服務行業將成為吸納就業人口的主要行業而得到發展機遇。
綜合來看,城鎮化拉動投資和內需效果明顯,但土地改革將成為影響城鎮化的瓶頸。根據行為分析,全球貨幣寬松,中長期通脹預期增強,再加上全球農產品庫存由于前期干旱一直處于低位,看好種業存在市場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