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應合理規劃城鎮化 避免出現鬼城
發布時間:2014-03-12 來源:0352房網 編輯:阿貍
摘要:2013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3%,已進入從增速到減速的過渡階段。但多年以來所積累的問題已日益深重——市民化問題繁雜、土地城鎮化現象涌現、大城市病泛濫、農村空心化出現苗頭、糧食安全堪憂……未來20年,還將有2億多農業轉移人口進入城市。
中國城鎮化問題如何解決?對此,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主要執筆者魏后凱認為,現在中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不在于城鎮化的速度和水平,而在于城鎮化的質量太低,是沒有質量的市民化,沒有市民化的城鎮化。
觀念、制度、成本等障礙
阻礙市民化
《中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農民工市民化只比2011年上升了0.07個百分點,從部分指標來看,市民化進程還是下降的。對于這樣的變化,報告用止步不前來描述。這也表明,我國推進城鎮化的現實難度很大,你認為主要難在哪里?
魏后凱:難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量比較大。當前,我國需要市民化的農民工有2億多人,我國的戶籍制度導致多年來沒有市民化的人口累積在這里。現在中國的市民化仍然是雙軌制,雖然政府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工落戶,但是條件很高,比如,要求博士、博士后學歷,繳稅多、有穩定的工作單位、有
住房等等,只有很少的人能夠落戶。
另一方面,還面臨觀念障礙、制度障礙、成本障礙等多個方面的障礙。城鎮人口不愿意農民工來分享城市的福利待遇。比如
北京高考的問題,北京人就不愿意外地戶籍的學生參加北京市的高考,他們認為教育資源是有限的,你來了就減少了本地人對公共資源的使用。這是一種偏見,是認識上的障礙。
大城市“高配”
導致農民工大量涌入
農民工市民化,是否意味著更多的人流向大城市?這是否會讓城市更加難堪重負?
魏后凱:從現在的調查
數據來看,大部分的農民工的確是流向大中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農民工也愿意留在大城市。這種傾向的形成是因為政府的資源配置大量集中在大城市,集中在行政中心,就連很多機構、單位也將好的資源都投向大城市,所有的資源和功能都集中在高等級的行政中心。這種大城市的偏向、行政中心的偏向帶來了大城市與中小城市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公共服務存在很大的差異。
例如,北京市的公共服務很好,而北京市周邊的中小城鎮的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就不行,如果這些周邊的小城鎮就業崗位多、公共服務好、生態環境好、住的房子又寬敞,那我為什么要擠進大城市?如果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也就能發展起來。
所以,我們要減少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間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的差異。對于大城市偏向,政府要進行合理的引導,讓公共資源向中小城市傾斜,至少讓中小城市享受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