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對于分類調控的說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林達國際投資集團董事長李曉林表示贊同:“北上廣深地區房價平穩,新增人口特別多,所以房價短時內下不來。而與一線城市不同的是,二三線城市房價有降低的趨勢,尤其是二手房價格。”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專家、上海市房地產行業協會副會長張泓銘表示,國內房價地區差異不同,需要分類對待,同時堅持宏觀調控。亞太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也表示要分類調控,告別一刀切。針對不同城市分類調控,房價漲幅大的一線和少數二線城市,調控仍從緊。對于供大于求、房價漲幅小的三四線和部分二線城市,維持現狀。對于嚴重供大于求,房價止漲或下跌的,可以適度放松政策。
對于地產市場趨勢的預測,業內人士的看法偏向樂觀。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微博]說:“我想今年還是比較穩定的趨勢。房價是穩定的,增量也是穩定的,我估計有7%到9%左右的增速,應該是這樣一個幅度。”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微博]明確表示,受到人口結構、城鎮化、消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管是今年,還是短期之內的三五年,還是中期的十年左右,發展趨勢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房價不會下跌。泰禾集團(8.38, 0.07, 0.84%)董事長黃其森也認為,房地產地位不會動搖,調控政策可進一步微調;“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十年,才剛剛開始,特別百姓對改善的需求尤其強烈。”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稻葵[微博]表示,如果以20年為大周期的話,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目前正在轉換,像過去20年的迅猛增長的時代恐怕已經過去,但也不會崩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認為,盡管2013年是房地產市場近十年來的第三個高增長年份,但這種增長速度是很難持續的,一定會伴隨經濟增速下臺階而放緩,但不會大跌。
對于與房地產市場息息相關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小產權房的治理等話題,相關專家及業內人士也紛紛建言獻策。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認為,新型城鎮化的最大特點是以人為核心,“三個1億人”目標將極大地改變我國城鎮格局與城鄉面貌;在保障房建設領域會運用市場化思維和手段。全國政協委員、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長伍中信認為,建在耕地上的小產權房要堅決打擊,不能假借土地流轉之名搞房地產開發建設;建在原來宅基地上的小產權房可以考慮合法化,流轉的土地要按照規劃不能隨意用于非農建設,不能占用耕地。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表示,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來講,現階段仍然堅持調控,堅持做好保障性住房工作,其實是在為積極穩妥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與新型城鎮化做鋪墊。鏈家地產[微博]市場研究部認為,從2013年開始,農村土地流轉改革試點已經開啟,未來這是農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方向,土地流轉率的提高對房地產行業是一種長期利好。“中國現在主要問題是在房地產領域投資太多,占GDP的比重13%左右,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占到差不多1/4以上。這在世界其他國家即便不能說沒有也是極為罕見的。因而,房地產投資的主要問題是個資源配置問題,而不一定是房地產泡沫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把大量資源用于房地產,就需要大建鋼廠、水泥廠和平板玻璃企業,這是一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房地產行業就意味著投入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社會消費領域的資源嚴重短缺。我們應該把錢用在改善民生(這包括棚戶區改造和建設社會住房)、改善教育、減少貧困差距、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等方面,而不是用在蓋超出中國經濟增長水平所能支撐的豪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