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地財政時期 未來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發布時間:2015-04-22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木子
摘要:從短期看,地方政府通過
土地增值收益的獲取實現了
城市化進程中基礎設施
建設的快速推進,但從長期看,這種模式存在風險,即如果突然受到一個外生因素的沖擊,那么該種模式的正向循環就有可能被打破,甚至轉向為負向循環。
自2014年以來,
房地產市場整體進入
調整周期,與此同時,國家在土地制度改革和財稅體制的改革上不斷推進,支撐中國數十年城市建設的“土地財政”發展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在2015年兩會財政部提交的預算報告中也指出:“2015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9452億元,下降4.7%。”
在后土地財政時期,依然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中國城市建設該通過何種途徑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如何平衡“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媒體專訪了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鄭思齊教授。
鄭思齊教授指出,“以地生財,以財養地”是中國當前經濟發展中城市建設投融資模式的核心特征,即通過“
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借款”相結合的“土地融資”模式為多數城市的基礎設施
投資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同時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又通過同時改善企業的生產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進一步推動后續土地
價格的上升,為地方政府在未來獲得更多土地出讓收入創造了條件,是一種“土地融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間自我強化的正反饋關系。
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經營土地”戰略作為地方政府在目前中央財政分權體制下“錢袋子”捉襟見肘時的必然選擇,的確對中國許多城市的經濟增長和城市形象提升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未來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鄭思齊教授指出從短期看,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增值收益的獲取實現了城市化進程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但從長期看,這種模式存在風險,即如果突然受到一個外生因素的沖擊,那么該種模式的正向循環就有可能被打破,甚至轉向為負向循環。例如當中國經濟不能持續
上漲,
房價就會跌下來或者漲得沒有那么快的話,相應的土
地價格也會隨之滑落,導致政府土地出讓收入的大幅度縮水,進而就可能造成政府無力償還前期的借債,缺乏對現有基礎設施進行維護的資金,房價和地價會下跌,從而形成一個負向循環。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心應是避免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和政府融資平臺,建立起一個具有持續性的城市財政收入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