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從2012年開始,太原城區段汾河的美化工程將會繼續向兩邊延伸,不遠的將來,一條全長40公里的濱河景觀帶將會優雅地貫穿太原城的南北。從昔日的亂石灘到今天的滿目美景,在各地爭相模仿汾河景區建設改造經驗的同時,汾河景區又可以借鑒哪些發展模式?汾河公園在歷經十余年建設后,還有什么更加宏偉的發展藍圖?在太原這樣一個缺水的北方城市,擁有一個長達33公里的濕地公園意味著什么?
太原惟一的濕地公園
位于太原市城區段汾河最北邊(柴村橋—勝利橋)的濕地公園,是太原市惟一的一個濕地公園。“對于缺水城市太原來說,濕地公園的意義重大,市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接觸到綠水,享受濕地公園帶來的美妙。”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介紹。
2007年以來,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吸引著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繁衍。附近的居民黃女士說,景區鳥類繁多,吸引著大量攝影愛好者拍攝鳥類。據有關部門統計,汾河濕地公園共有鳥類160余種,許多名貴珍禽,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其中就包括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天鵝、貓頭鷹、蒼鷺、鵜鶘,還有很多從建國以來就沒有在汾河區段發現過的灰頭麥雞、翹鼻麻鴨、白冠水雞等。
太原市汾管委負責人說,汾河濕地公園開放4年來,由于環境類型多樣,生態系統也表現出多樣性,從汾河主河道到河堤,呈現出由水生生態系統逐漸過渡到陸生系統的帶狀演替過程,吸引了眾多鳥類來此棲息、繁衍生息,成為大量南來北往遷徙鳥類的樂園。此外,濕地中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和獨特的自然景觀等,是人類游憩旅游以及開展生態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
汾河濕地改善了水質
太原汾管委負責人介紹,汾河濕地的補水來自汾河上游水庫,補水在進入汾河濕地公園以后,水質有些變化。經過在濕地中水生植被的沉積、植物吸附等一系列生物凈化,水體逐漸清澈,各種野生植物蓬勃生長,起到了吸收、轉化、消除富營養化物質的凈化作用以及穩定水流、減少泥沙沖入河中的作用,從而達到凈化、觀賞、綜合利用的效果,通過治理,汾河濕地的整體水質優于汾河景區景觀用水。
為了更直接地向游人展示濕地的生態效應,濕地公園專門開辟一塊小水系,通過種植、保留大面積水生植物,向游人展示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的主要功能流程,通過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表現出自然界的另一種美,喚醒人們記憶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
而汾河濕地經過六年來的建設,逐漸形成了豐富的植物群落,珍貴的動植物物種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已經成為廣大動植物工作者開展認知、生態教育、科學研究的理想場所,同時在汾河濕地公園設置的植物銘牌,也為許多的市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科普園地。
通過治理,汾河濕地的整體水質優于汾河景區景觀用水。這也是濕地公園又一重要意義——改善了水體環境。
為了使汾河景區更加能夠反映時代特征、地方特色,使城市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太原市曾組織園林、市政、水利等有關專家對汾河兩岸綠化進行研討,并邀請到全國著名的規劃、水利、環保、園林、園藝等多學科專家進行反復論證和定位。#p#副標題#e#
建立生態城市
汾河治理美化工程,著眼于大幅度改善太原城市呼吸系統,提高水體和環境生態質量,實現了打造集水利、防洪、生態、休閑、旅游、景觀等多功能、多元化為一體的開放式城市濱水空間的目標,成為省城一道嶄新、亮麗、具有標志性的城市生態軸。
專家們建議,汾河景區未來的發展仍要在文化和沿線集群規劃上下工夫。例如建設“汾河文化長廊”、設立“汾河文化藝術節”,全面推進實施文化創意產業區工程和文化活動工程。為使景區的發展更具有科學性,要著眼于制定《汾河景區總體發展規劃》,整合汾河沿岸資源,分段設計不同的景觀功能、活動功能、產業功能和文化功能。
在汾河景區各段打造不同的經濟區位、文化風情,應結合每段的特色,將汾河景區打造成一個建設融合型、開放式的城市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