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在網上,除了質疑房屋質量縮水的,還有爆料裝修、綠化、停車位縮水的,甚至有業主懷疑小區建筑的鋼筋變細。一時間,人心惶惶。,在房價回落的大背景下,網上不斷曝出房屋質量縮水、配套打折的帖子,特別是開發商用竹竿代替鋼筋以節約成本的消息曝光后,業主對房子質量的擔心情緒開始彌漫。
2012年伊始:地價那么貴,人工費漲了,材料費漲了,開發商資金鏈又緊張,真正降價之后的房子會是什么建材制造的?“近日現場考察了項目正在施工的內部情況,發現戶型圖上部分承重墻部分是空心磚砌的,很是詫異。”到時候房子的質量能有保證么?該不會房價降,質量降吧?從記者這幾天調查的情況來看,這種擔心并非杞人憂天。
收房怕趕上樓脆脆
jon215是某樓盤F戶型的業主,日前發帖稱,該樓盤在合同中關于外立面的表述是:“外墻高級文化磚,局部高級涂料”,當時售樓處模型也如同合同約定。而實際交房時發現,他家房子的外立面與合同約定相反,變為:“外墻為涂料,局部文化磚了”。jon215特別說明,涂料要比文化磚成本低很多。
“西風狂飆”最近也在為房子“縮水”的事鬧心。他是某樓盤4期的業主,該項目因涉嫌虛假宣傳致業主大規模維權,迄今已逾一月。2012年新年剛過,又再度被卷入“飄窗門”。對于飄窗”,“西風狂飆”具體介紹說,小區4期的板樓三居是“AI”戶型,樣板間三居戶型是A戶型,當初開發商宣傳AI是A的升級版。
AI會比A更大更舒服,而后來他們發現4期和樣板間的三居戶型的客廳飄窗有很大不同:樣板間的飄窗約為3.8平方米,但4期板樓的客廳飄窗僅僅變為了1.4平方米左右,使一個原本接近落地的大飄窗變成了一個滑稽的窗戶,對客廳的采光和業主的居住舒適度都造成了嚴重影響。
相對來講,這些“縮水”雖然在感官上、舒適度上對業主有所影響,但還不至于影響使用安全。房山一項目的業主summywang在看了正在施工的15、17號樓的內部情況后,都開始擔心房子的使用安全了,因為他發現戶型圖上部分承重墻部分是空心磚砌的,他覺得這樣的結構對于將來在上面做吊柜,掛電視或者是其他電器都會存在安全隱患,或者根本就不可行。
開發商太缺錢能省則省
記者對十幾位房地產業內人士進行采訪后發現,半數以上開發商承認,在房價已進入下行通道、市場成交冷淡的行情下,開發商會考慮節約成本,更換一些設計和材料。其中,有開發商明確表示自己的公司就這么做了,只不過做得比較隱蔽,客戶并沒有發現。
=一向出手闊綽的開發商,為什么會這么做?“太缺錢了。”“真有點兒撐不住了。”業內人士紛紛這樣答復。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開發商的成本,土地是大頭兒,一般能占到一半左右,其次才是融資的財務費用、建安費用、稅費及管理費用。如果要節約成本,開發商不會輕易在建安費用上下工夫。
現在,開發商扛了快一年了,特別是一些當初市場好的時候擴張盲目,2012年又反應慢沒有及時降價的開發商,本身就缺錢,又沒有銷售收入,真快扛不過去了,也就顧不了那么多了,能省點兒就省點唄。”一方面,建安成本所占比例不大,另一方面在這上面節省帶來的風險與責任也更大。#p#副標題#e#
“一些開發商現在是真的很缺錢。”有開發商補充說。據這名開發商介紹,目前有兩類開發商最缺錢,一類是攤子鋪的比較大的上市公司,當初沒想到這種市場情況,定的銷售額、利潤較高,現在要給股東兌現報業績了,拿不出來了,不要說業績拿不出來,保命都夠嗆。比較典型的就是綠城,現在頻頻出讓項目,如果錢沒緊到一定程度,不會把外灘那么好的地段出手的。
還有一些上市公司愛面子,資金緊張沒這么公開,但私下里緊鑼密鼓地開源節流,在銷售上,對一些特定客戶折扣能打到6折。還有一類是資金本來就不太雄厚的中小公司,融資渠道少,銷售又不好,真正是熬日子。據他所知,京城一個開發商因為年底銀行、施工單位等各方債主都找上門來,而他們2011年下半年只賣了十幾套房,資金缺口一個多億。
偷工減料是常用手段
據業內人士介紹,即使開發商降成本,也不是隨意降,以至于傷害到工程的結構質量,因為畢竟有政府驗收呢,另外,如果讓業主知道了,也不會輕易收房,是給自己找麻煩。那么,開發商容易在哪些方面“縮水”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首先是室外公共部位,包括一些社區配套、園林、市政設施等。其中最好運作的是園林,尤其是高檔項目的園林,成本從2000萬元降到1000萬元很容易,比如把一些原定的樹齡較長、樹冠較大的植被換成樹齡較短、樹冠較小的;把一些名貴的水杉、法桐等樹種換成國槐;把立體的坡式綠化變成平面的,另外再減少一些雕塑、小品等
其次是弱電系統,弱電系統對于一個小區來說是附加值比較高的部分,好的一套設備幾百萬,差的一套幾十萬元也能用。有弱電工程師向記者介紹說,2011年,不少小區紛紛在這一項上做減法,比如把一套自動感應的汽車出讓橫桿換成人工的;把360度監控的云臺換成普通射槍式監控頭;把索尼的中控系統換成國產的……
最后是樓體公共部位,包括樓體的屋頂、外墻、大堂裝修、門窗、電梯等,比如本來是LOW-E中空玻璃,換成普通平玻;本來是高速電梯,變為低速電梯;本來是用大理石鋪公共空間,改成瓷磚了……這些都和安全無關,也不在國家監管的范圍內,短期內差別不大,但是最終消費者還是會受到影響。
這些做法,是針對已開賣的項目或樓座,因為更改余地比較小。對于還沒開賣的新項目和樓座,開發商可能會降低整體的定位,如精裝標準、外墻、戶型面積等,以迎合市場對低總價產品的需要。對于這樣的項目,購房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項目的公攤面積,比如有的項目建筑面積93平方米,但套內面積可能比其他項目90平方米的戶型還小。
對于開發商的這些“偷工減料”的貓膩,北京市京華律師事務所的李洪云律師說,這種現象以前也出現過,但因為近期房價降低,開發商資金緊張,問題更普遍了,相關的咨詢和案例明顯增多,隨著2012年一些項目的入住,問題更會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