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屋 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15-05-29 來源:0352房網 編輯:Ren
摘要:4月25日的尼泊爾地震,再次牽動起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目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家是每個人的安全港灣。唐山大地震死亡24萬人,汶川大地震死亡6.9萬人,玉樹地震死亡2700人,地震中房屋倒塌導致的一連串血淋淋數字在發出警示:我們需要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屋,刻不容緩!
傳統的多層住宅,多采用砌體結構,尤其是欠發達及廣大農村地區,房屋多為石塊及黏土磚砌筑而成。在地震時,由于抗震性能差,房屋往往整體倒塌,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在我看來,鋼結構裝配式住宅以其優異的抗震性能,工廠化生產,未來有望引領著建筑業發展的方向。因為相比于普通住宅,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具有五大核心優勢。
其一,抗震性能好。鋼結構良好的延性賦予鋼結構住宅優異的抗震性能,在地震沖擊作用下能吸收更多的能量,從而保證房屋安全。
其二,施工效率高,工期短。由于建筑部品多采用工廠預制,現場裝配化施工,工期可節省1/3以上,現場作業人員減少約60%。
其三,得房率高。鋼結構住宅承重墻體少,房屋布局靈活,墻板采用預制輕質隔聲墻體,在賦予墻體更優異性能的同時進行“瘦身”,使得房率提高6%~8%。其四,施工質量高。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大量采用預制構件,工廠流水線生產,全程質量控制,可有效保證建筑質量安全,避免了傳統混凝土建筑受限于作業人員水平的制約。其五,施工綠色,節能環保。施工現場減少了大量的支模,濕作業少,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噪聲大幅減少。而鋼結構本身制造施工過程能耗低,環境污染少,100%可回收。
當然,對比傳統住宅,雖然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有著巨大優勢,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一方面,由于產業標準化體系和通用部品的缺失制約了住宅工業化的發展,建筑部品在傳統建筑能使用,但運用到鋼結構裝配式住宅體系中時需要重新設計,訂制生產。同時檢驗檢測驗收標準的缺失導致部分地方存在施工后沒有驗收標準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規模不經濟,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應用大部分是以企業自身
投資為主,受制于資金因素,建造規模都相對較小,導致最終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偏高。同時配套使用的樓板以及墻板廠家規模小,產品質量以及施工工藝不成熟,成本相對較高,鮮有
開發商愿意推廣。兩方面的因素導致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推廣受到影響。但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住宅產業化以及綠色建筑的大力推廣,以及鋼鐵產能的嚴重過剩,未來以下四大因素的變革,將成就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產業化時代的到來:
首先,政府綠色星級建筑補貼以及
政策引導。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容積率獎勵和綠色建筑星級補貼,其中對三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給予80元補助;補貼及獎勵政策可彌補產業化所帶來的部分增量成本。同時地方政府對住宅產業化的政策也日益明確,例如上海、深圳、石家莊等地相繼出臺政策,強制要求所有
保障房項目采用裝配式建筑,保障房以產業化方式大力發展將形成規模效應。
其次,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從事建筑施工現場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現場用工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工成本也越來越高。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施工快捷,節約人力,同時工作環境及勞動強度大幅降低,節省了人工成本,這些將會造就未來專業化、專門化的建筑產業工人。
再次,住宅產業化乃是大勢所趨,重視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大量企業的參與以及大量項目的實際應用推動著設計和施工標準化體系逐步完善,通用部品逐漸增多,成本降低將會為行業長期發展鋪平道路。目前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成本較普通住宅成本增加已能控制在10%左右,并且相對于PC住宅低。
另外,隨著國家對
房地產市場的管控,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然過去,開發商需借助裝配式住宅縮短建造周期,提高資金周轉率,屆時開發商必將成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的主要推力。
目前,隨著《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程》以及《輕型鋼結構住宅技術規程》等行業規范以及一批地方規范的出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變得有規可循,同時配套樓板、墻板廠家數量及規模大幅增長,生產及施工技術日漸成熟,整體成本有所下降,目前已能按照綠色施工標準保證500Km以內原材料采購。這一切,將使得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很快駛向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