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據相關數據顯示,7月北京住宅市場預計將有32個項目入市,7月預計入市的32個項目中,商住僅有3席,其余均為普宅與別墅項目。專家分析,北京商住項目在“相機而動”。
據統計數據顯示,7月北京住宅市場預計將有32個項目入市,其中包括金地華著、中國鐵建·花語金郡等在內的8個純新盤,以及包括華潤·萬橡府、長陽光和作用等在內的24個老項目后期。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高姍分析認為,進入2016年銷售季以來,北京住宅市場月開盤量基本維持在30盤左右,最高不過34盤入市。而這主要是受到宅地供應不足的影響,2014-2015年北京住宅用地僅實現成交102宗,而在2009-2013年五年間宅地成交量為326宗,進入2016年之后這一趨勢更為明顯,上半年僅實現宅地成交7宗。另外受到自住房等保障房產品的擠壓,2014-2015年間純商住宅用地僅500萬平方米,2016年上半年更是低至40萬余平方米。
“宅地供應不足帶來了以下三方面影響:首先,開發商新增土地存貨量減少,為維持長期經營,不得不人為拉長原有項目的銷售周期,在入市頻次減少的同時,單次推貨量也不斷減少;其次,由于保障性產品的擠壓,目前商品住宅項目多為10萬平方米以內的中小型社區,因此雖然開發商對于銷售節奏可控,但一些規模較小的項目仍會面臨很快售罄的局面;最后,由于土地成本的不斷飆升,出現大量‘面粉貴過面包’的項目,這些項目基于市場接受度的考慮,不得不推遲入市節奏,一方面等待房價上漲另一方面也將更多時間付諸產品打造上。”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說。
“而在這三方面的影響下,北京商品住宅供應量一直處于低位水平,預計長期內這一趨勢仍將繼續。在此背景之下,商住產品頻頻發力逐漸占據與商品住宅兩分天下的地位,并隱隱出現商住壓普宅一頭的局面。”高姍表示。
6月14日晚上10時許,住建委的辟謠消息傳來:“14日晚24點,北京將全面停止商住房網簽”的消息不屬實。不過,當天開發商及各個銷售渠道已成最大贏家。據統計,北京商業類項目單日簽約達到2672套,合計簽約金額達56.4億元,其中42億元是商住類物業簽約創造。一天的簽約量相當于5月全月簽約量的60%。
有了官方的回應,市場沒有瞬間降溫,但有業內人士透露,已有部分投資客開始有撤離的跡象。15日,北京商業類物業單日簽約整體簽915套,雖然不及14日的爆發式成交,但簽約量依舊維持高位。
不過自7月份開始,這一局面有望出現轉機,7月預計入市的32個項目中,商住僅有3席,其余均為普宅與別墅項目。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受到商住限購傳言的影響,商住類項目紛紛搶在6月入市,以規避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政策風險。同時,由于13日、14日的爆發式購房透支了市場成交,預計7月和8月市場會出現明顯的降溫。
“7月是業內預測限購出臺的時間點,因此大量商住項目對于7月尚未有推新計劃,而是選擇’相機而動’”。某地產資深操盤手告訴相關媒體,對于普宅項目來說,商住限購無疑是一個“好消息”,尤其是對于郊區項目而言,商住類產品客源與其有較多重合,商住限購之后部分客源將回流郊區商品住宅市場,因此大量郊區項目紛紛整裝入市,搶收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