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摘要: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均連續13個月回落;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連續11個月回落,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連續9個月回落;三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均連續3個月回落。
不難看出,今年樓市經歷了不同于往年的“金九銀十”,而市場各方對此并不意外。在歷經數年調控后,樓市似乎正朝著政策預期目標發展——回歸平穩。
當然,平穩趨勢的背后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化。有人認為,此輪嚴控壓抑了市場的實際需求,未來熱點城市樓市還將反彈;也有悲觀聲音稱,樓市一段時間內或恐一蹶不振。那么,是否接下來將是人人談樓市而色變?樓市價格回調信號相對明確之后是否意味著市場失去機會甚至風險的爆發呢?
從土地供應來看,今年前10個月,10大城市宅地供應增加,其中,北京、重慶、上海、廣州、武漢增幅都超過30%。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截至11月20日,北京住宅土地供應面積合計925萬平方米,同比上漲268%,創近4年最高紀錄。對此,市場多解讀為增加供給、平抑房價。
如此面積的宅地供應,意味著一段時期內房地產投資仍將持續。實際上,房地產市場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關乎建筑、土木、玻璃、水泥乃至家具、裝修等上下游產業,且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無論這部分土地是租是售,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仍將繼續。
更何況,一線城市及熱點二線城市剛需購房動力仍然強勁,三、四線城市也存在城鎮化深化過程中新市民入城的購房需求。這些需求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樓市平穩發展。
隨著對回歸住房居住屬性、大力發展購租并舉的多層次房地產市場等方向的明確與強調,住房租賃市場風頭漸起。自今年7月上海出讓首宗租賃用地至今,各大城市共計成交18塊定向用于租賃的住房用地。同時,銀行業積極切入該市場。例如,11月初,建設銀行(7.300, -0.03, -0.41%)試水住房租賃市場,打造住房租賃金融中心。建行旗下的建信住房(深圳)與房地產企業聯手,向比亞迪(70.700, 0.09, 0.13%)等企業推出首批“CCB建融家園”長租房房源。基本的運作模式是:將房子的所有權和居住權分離,建行方面通過貸款的方式,一次性買斷相關房源25年的居住權。這期間,開發商將房子的居住權轉讓給建行,但房子所有權仍在開發商手中。據建行數據,首批長租房源共計5481套,其中大部分是由售轉租的全新房源,主要面向具有穩定居住需求的人群,提供多層次的居住選擇。
可見,樓市新格局重塑過程中永遠不缺新機遇,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會正在穩步培育。
再次,新重點地區樓市有增長潛力。
隨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加強城市管理、嚴控外來人口,近年來,一線城市人口開始出現凈流出現象。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產業發展較為迅猛的省區出現了人口凈流入。根據中泰研究數據,過去5年,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河南、江西、安徽7省的三、四線城市人口凈流入逐步擴大,其中,浙、閩、川、皖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凈流入更為明顯。
有咨詢機構統計2016年國內人才(大專以上學歷)的流向分布顯示,杭州、長沙、武漢、深圳、上海和成都是人才流入量的前6大城市,其中,中西部城市占了一半。
不難想象,新重點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將成為區域建設、發展提速的新動力。這意味著區域發展、優勢資源建設的再平衡,更意味著各個領域都有可能迎來增量。而這些城市的樓市也將受益于此。人口凈流入對購房需求的提升、城市發展提速對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提升都十分明顯。
房地產市場或許開始告別此前數年高歌猛進、全面上漲的“黃金時代”,但新的機遇、新增長點也蘊含在變局之中。投機者或將因市場暴利難尋而沮喪,而真正實干的房地產企業以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行業則應順時而變,積極挖掘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