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明確下來的對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采取必要限購措施,使下半年樓市繼續收緊的信號十分明顯,而對樓市整體信心的影響無疑也是巨大的。
二三線城市的限購,對一些大型房企來說,可以依靠原本的土地儲備在大量在售項目“抵御”限購政策,而對項目小資金又匱缺的中小房企而言,限購無疑又是一次“滅頂之災”。限購令也讓早期低門檻進入房地產業的現象絕跡。
自2010年4月開始,由京城率先實施限購并迅即在全國包括上廣深杭等43個城市“受限”,迄今已有一年,這些城市的銷售量基本都處于幅度較大的縮水。而由限購帶來的或激發的相關矛盾也不斷出現,諸如土地招拍掛房產商積極性明顯下降,地方財政明顯吃緊,一年的限購,讓房產商加劇了資金的緊繃程度。
現在的樓市,或許真到“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境地,2011年7月的國務院會議,讓期待整體市場的回暖的預期基本遙遙無期。國務院明確提出的要追加限購程度,并表示將限購外延擴大到二三線城市,一石激起千層浪,限購的放大讓下半年的政策松動的可能性基本破滅,鳳凰網消息,住建部正抓緊草擬新一輪限購城市名單。
二三線城市限購究竟要擴大多少范圍?限購到何種程度?人們拭目以待。在現實樓市中,國內二三線城市發展極不均衡,東部城市和西部城市、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從GDP發展到樓市發展參差不齊,可比性的概率又非常小。如若二三線城市限購全國鋪開,這種包含到方方面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當初一二線城市受限購壓力,房產發展速度事實放緩,相當部分房產商實施“戰略”轉移,為二三線城市帶來了生機。而這些城市大多經濟規模不大,城市建設水平也相對較低,對外來的房地產和城市建設投資,地方政府是求之不得。房產商的轉移或許為國內的城市化建設進程、縮小地區差別至少應該是一種有形或無形的貢獻。這些二三線城市非常需要房地產建設改變城市面貌,拉動城市發展和當地經濟發展。當這些城市也要面對限購令的同時,地方政府在權衡當地經濟發展和樓市調控的利弊,究竟又有多大積極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1年6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多數城市房價仍在上漲,其中二、三線城市漲幅已經超過北京、上海,成為領漲全國房價的“主力軍”。
限購令,現在仿佛成了調控的“殺手锏”,對一線城市的限購,相對整體影響較小,而對二三線城市的限購,不但將導致樓市利益各方的博弈加劇,而且因限購所帶來的副作用更不可低估,調控以來,事實證明,房價走向不在于政策多少,在于政策真正的落實程度,如若過于依賴行政手段,明的暗的“逆反”或“抵制”無可避免,高房價便難以真正回歸理性,限購便不可能標本兼治。
全國70個大中城市,自調控以來,商品房銷量持續下降而且幅度較大,但房價且在繼續上漲,從調控本身來講,就是要控房價,房價不降,或許說明調控沒有達到預期。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期?二三線城市限購所帶來一系列問題事實上無可否認,因為限購,本已市場化的部分投資需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因為限購,二三線城市地價處于上升通道;因為限購,事實上助推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因為限購,產生城市房價上漲的連鎖效應,從一二線到二三線再到三四線,限購之下的房價上漲的壓力蔓延正在開始;因為限購,與房地產相關的一部分下游產業已深受影響,社會矛盾無形加劇。
調控中的限購,事實上已飽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