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半年一線城市地王頻出,廣州居全國“單價地王”榜首。土地市場“高溫”雖緩解了地方財政緊張問題,但卻陷入高地價與高房價之間的循環怪圈之中,打擊了社會資本投入其他實業的積極性。專家建議探索并完善“限地價、競配建保障房”的土地出讓方式,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解套”。

上半年廣州攀居全國“單價地王”首位
一線城市地王頻出,上半年廣州攀居全國“單價地王”首位。 報告顯示,在上半年全國住宅用地樓面單位地價前10名中,廣州市有4塊地入圍,其中3塊位于白云區。剔除保障房后,廣州海珠區南洲路的1026號地塊以34590元/平方米的價格成為中國的“單價地王”。專家認為,上半年廣州占據中國“單價地王”首位,是因為廣州地塊配建保障房的面積多,另外,廣州近幾年城市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攀升。
廣州“地王”輻射波在不斷推高房價。上半年廣州白云區成為“地王”催生地,3塊優質地剔除保障房后樓面均價均超過2.2萬元/平方米,相比去年同區域成交地塊均價增長45%以上。高樓面價、高溢價率地塊頻現進一步加大房價上漲預期。
“地方政府的缺錢狀態一直存在,賣地成為緩解資金困境的生存方式。”何田說,一方面地方政府花錢的地方很多,如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養老等;另一方面,財政體制存在財權、事權不匹配的問題,地方融資平臺在被逐步清理,地方資金緊張。
推動土地出讓制度改革弱化“土地財政”功能
如何打破高地價與高房價之間的循環怪圈?專家建議,改變價高者得到土地的出讓方式,平衡市場預期,從土地根子上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7月下旬,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對外發布關于我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實施意見,公開征求社會意見。意見提出,商品住宅用地可采取“限地價、競配建保障性住房”、“限地價、競配建拆遷安置房”、“商品住宅用地配建保障性住房”等方式出讓。商業服務業用地可采取“限地價、競配建公共設施”方式出讓。“限地價”的最高限價按照土地出讓起始價格的145%設定。業內人士認為,將最高地價公開化,有利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合理計算成本,平衡樓市預期。同時,將商業用地也納入“限價”范圍,有利于控制商業項目泡沫。
上一篇:戴德梁行報告:二季度上海土地市場爭奪加劇
下一篇:著手出讓順義商業用地 綠地萬科項目均有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