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中全會公報提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多位專家12日晚表示,三中全會如人所料涉及中國土地市場制度改革,接下來就要看具體操作方案,漸進可能性更大,包括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此外,專家也認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是指要做到農村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的公平與同權,保障農民在土地上的合法財產權利,但農村小產權房不會很快“轉正”。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發布,確定改革時間表,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
據全國工商聯調研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10年,全國小產權房建筑面積累計超過7.6億平方米,相當于同期城鎮住宅竣工面積總量的8%。其中“十一五”時期,小產權房竣工規模就達到2.83億平方米。而在非官方統計里,這個數字則更為龐大。
亞太地產協會會長謝逸楓(財苑)則表示,公報指明了方向,就是讓農民享受更多土地改革紅利。但是,真正要落實小產權房的入市、集體所有制房地產的入市問題,還需要有很多細則。至于房地產長效調控,公報沒有很重點地談到。“我估計,房產稅仍處于繼續研究階段,不排除部分地區試點。未來的方向還是在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設的基礎上,推動房地產行業的市場化。”謝逸楓說。
有媒體報道,專家普遍表示,從長遠來看,對于土地制度的改革重點,將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而且這項改革很可能融入城鎮化改革進程之中。但在改革的路徑選擇上,漸進可能性更大。
“對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經營權可適當放開,但是對于‘小產權房’還是不能馬上放開,因為目前‘小產權房’問題都還沒有解決,一放開只能更混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說。
“當前一些城市居民去農村購買小產權房,試圖博取三中全會后有關農村土地改革的政策紅利。我覺得這是一種一廂情愿的政策誤讀。期待農村小產權房能夠很快‘轉正’并不現實。”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說。
上一篇:人民日報刊文談房價:片面管理需求無法壓制剛需
下一篇:國務院參事:房產稅推進在近一兩年會有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