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精裝修質量問題的曝光屢見不鮮。地板甲醛超標、門窗不平、衛(wèi)生間潔具以次充好……記者深入調查,將精裝修房背后的內幕層層揭開、示眾。
問題1 四五千元精裝價多為“注水”
不少人在買房的時候,售樓員都會說項目采用了“2000元/平米”或“3000元/平米”的精裝標準。真的是這樣嗎?精裝真的值這么多錢嗎?
對于開發(fā)商宣稱的精裝標準,業(yè)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首先看開發(fā)商宣傳精裝標準的動機,是為了讓買房人認可房子的售價,“精裝這么好,所以房子值那么多錢。”邏輯很簡單。因此,許多開發(fā)商為了漲價,有時就會把毛坯房改成精裝房,放大精裝成本,房價就一下子漲了幾千塊錢。其次,買房人對一般住宅項目的精裝修成本應有基本的識別技巧。對于普通住宅項目來說,精裝投入最大的是石材。如果石材鋪裝比較少,精裝成本就不會太高。諸如此次安信地板事件中,甲醛釋放量低于0.5mg/L的實木復合地板,即使用柚木等偏貴的木材,2009年開發(fā)商大批量采購也不過115元/平米。其余諸如普通潔具、衛(wèi)浴等折合在整個房子每平米上,價格就都平均下來了。“一個很好的科勒龍頭,2000元就了不起了,平均給每平米增加一二十塊錢的成本。”
據知情人道出的精裝修房成本基準數據:“地產商報出的精裝修價格,其成本一般情況下只占到五分之一左右。
“一般的項目真實成本能達到1000元/平米就算不錯,超過3000元/平米的是屈指可數的頂級住宅了。”一位不愿具名的開發(fā)商如是說。
問題2 用料成本是算不清的糊涂賬
“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讓他去裝修房子吧!”不少經歷過裝修的人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不愿意和裝修公司無休止的糾纏,以及為沒有時間到工地監(jiān)工而抓狂,王堯和老公堅定地選購了一套精裝修房屋,雖然購入時的單價比周邊的毛坯房每平米高出數千元,但能夠免受后期裝修的諸多煩惱,小兩口依然覺得心滿意足。隨著交房日期臨近,王堯再次拿出購房的裝修改造協(xié)議翻看,心中卻生出了不少疑慮。在精裝修交房標準的附錄表格中,廚衛(wèi)裝修所選用的產品大多給出了明確的品牌,如“水槽、龍頭(“摩恩”或同檔次)、電磁灶(“方太”或同檔次)”,但是地板地磚、壁紙乳膠漆等并未有相關品牌的指定。
“‘或同檔次’這四個字,本身就是開發(fā)商為自己留下的后路。如果提前指明型號,萬一后期產品降價,不能兌現(xiàn)承諾的裝修成本難以服眾。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標榜著高端品牌吸引購房人注意,最后交房時,產品采用品牌最低檔次的型號或偷梁換柱成其他品牌,購房者也無計可施。因為沒有指明型號,而且‘或同檔次’的解釋可以有很多種。”京城某知名家居賣場負責人分析,開發(fā)商模糊化操作合同,無論是對選材的成本把控還是避免維權糾紛都有利,然而對于購房人,就成了一本難清算的糊涂賬。
問題3 樣板間“不樣板”實際落差大
在買精裝修住宅過程中,不少人也遭遇過這樣的心理落差:樣板間看著很動人,實際交房感覺很傷人。
明亮通透的空間、高級品牌的部品、看不到瑕疵的施工工藝,這是很多樣板間留給買房人的印象。但最后收房時落差往往是全方位的。
一位參與過多個樓盤樣板間建造的設計師介紹,開發(fā)商打造樣板間,無論是在臨時建筑還是在實樓里,首先都是精心設計或選擇的好戶型,容易打造出裝修效果。其次,許多部品樣板間和實際采用的會有懸殊,諸如潔具、地板、門窗等。“內開上懸的窗戶,德國諾托的一個配件可能就得七八百塊錢,這是用在樣板間的;但實際給多數買房人用的可能是國內仿制的,價格也就100塊錢。”
此外,為了凸顯樣板間的效果,施工工藝必然是按照程序進行,不會搶工期,施工人員的水平也是較高的。但大面積給買房人進行精裝修時,難免會趕工期、不按照程序進行,施工人員的水平也有高有低。所以有時候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樣板間的瓷磚或地板貼得嚴絲合縫;但自己收房檢查,“一敲,里面空空的。”
對于樣板間與實際交房裝修的差異,不少房企人士覺得在所難免。而這在買房人看來,房企這種態(tài)度也恰恰造成了對實際裝修質量的放松甚至放縱,留下了精裝修質量的隱患。
問題4 建材產品最易滋生貓膩
從事裝修行業(yè)十多年的程師傅告訴記者,同樣是多樂士的墻漆,如果是零售家用通常是小桶裝,有的賣100元一桶,也有的賣300元一桶。“等房子裝修好之后,誰能看出來是用什么品牌或者什么型號的漆刷的,更別說分辨出刷了幾遍了。”程師傅直言不諱,同樣的墻漆品牌還有工程專用產品,都是大容量的桶裝,比一般小桶裝的價格更低,但質感也較差。
“從房地產角度看,交房時有驗收標準;從家居層面看,建材生產的標準也有,只要投入市場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當兩者疊加的時候,因為監(jiān)管存有空當也最容易滋生貓膩,其實也是目前項目精裝修暴露問題最多的部分。”京城某知名家居賣場負責人透露,與家具等大宗產品相比,掩埋在墻體內的管線、墻面涂料等建材產品更容易滋生貓膩。
只要可以批量購買,建材產品廠家就樂意做這種生意。制作的工序和材料同等情況下,訂單式的批量生產相對節(jié)省了人力和材料成本,建材廠家更愿意“犧牲”部分純利潤以價換量。在采訪中,記者也發(fā)現(xiàn)建材品牌廠家身處產業(yè)鏈末端,在競爭趨于白熱化的當前,為了獲得開發(fā)企業(yè)的青睞,除了品牌說得過去之外,價格是最重要的考量指標。
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與消費者在各大家居賣場自主選購的同樣的產品相比,房企大部分是通過與品牌廠家直接聯(lián)系建立合作關系,省去了中間賣場和經銷商的利潤,同時,房地產商把集采價格壓得很低,一般比市場價要低出1/3,甚至一半,所以想讓廠家來保證質量特別難,但是出了問題,還需要包修包換包退包賠,很多供應商都認為難度很大;其次,開發(fā)商對于付款方式要求也很苛刻,一般都由供應商墊資金,做完后統(tǒng)一結算,對于供貨商而言形成巨大的資金壓力,他們只能找一些便宜的或者其他貼標品牌來代替。據這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也是一些建材產品被曝出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同樣的品牌,但是因為給的價格過低甚至不夠成本,就要想辦法,一想辦法就會出問題。”
上一篇:購房小故事:不同年齡段的購房經 教您正確置業(yè)
下一篇:為避免糾紛 盡量不買這些二手房
·2013第10周(3.4—3.10)大同樓市主流媒體監(jiān)測
·2013第9周(2.25—3.3)大同樓市主流媒體監(jiān)測
·“中國式錢荒”局面將持續(xù) 房地產業(yè)恐受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