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房是安徽蚌埠市朝陽街的釘子戶,至今已堅守6年。2005年,當地進行棚戶區改造,開發商補償張安房兄弟4人2套房。張安房拒絕搬遷,他要求給兄弟和其父親共5套房。開發商亦不退讓,堅決不滿足張家“過分”要求;政府則表明,要嚴格按政策辦事。
10月25日,張安房被刑拘,理由是兩年前砸壞挖掘機。當時他在用磚塊對抗行政強拆。6年的僵局,形成一個“三方皆輸”的局面。維權中,張安房遭人恐嚇,在對抗強拆時受傷,家人過著沒水沒電、擔驚受怕的日子。親友一度勸他適可而止,張安房則拒不妥協。
釘子戶要求分5套房
張安房的三層小樓,已被周邊小區新樓完全包圍。11月10日,大白天,張家屋里一片漆黑。他家沒水沒電,樓前掛了一條褪了色的紅條幅,上面寫,“歡迎各級官員前來體驗生活。”張安房的家在安徽蚌埠朝陽街,2005年實施棚戶區拆遷。張安房要求分5套房,開發商沒答應,張安房拒絕搬遷。
成為“釘子戶”后,張安房的生活變了。他辭去公交公司的臨時工作,拿著幾百元的下崗工資,專職守著老房。每天,天剛亮,他便起身,在院落壘砌的灶臺里燒狗糧。中午,他要裝上十多個水桶,拉著三輪車,和妻子王愛玲去幾百米外接水。這些每天必做的事兒,都是拆遷前不曾有的。
有時,他坐在黑黢黢的屋里,對著老父親的遺像發呆,一坐就是半天。王愛玲叫他,他不應。在抗拆的第五個年頭,張安房的父親死在老屋。5套房的愿望至今未實現。更糟的是,張安房的抗爭維權變得越來越孤單。曾經支持他的兄弟,已與他疏離;曾經理解他的鄰居,因安置房興建受阻,對他頗多怨言。
拆遷高興壞了釘子戶
由于互不退讓,這場維權已成為一個難解的僵局。張安房出生時,適逢其父買房,故取名“安房”;2005年拆遷,政策只補償兄弟4人一套房。張安房沒想到,這輩子他和房子淵源那么深。當時,蚌埠市西區城建批準張家蓋兩層樓,張家以不夠住為由,蓋了棟三層小樓。屋內沒有廁所,廚房也搭在陽臺。但在八十年代的朝陽街,還稱得上好房子。等到張家的兒子陸續結婚生子,房子就顯得緊促了。
2005年,傳來消息,蚌埠九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要對這片棚戶區進行改造。拆遷安置還在原地。通知下來的那天,張安房哼著小曲兒,讓王愛玲買了些好菜。他告訴女兒張楠,以后就能住上帶廁所的亮堂房子,女兒也能有自己的獨立臥室了。
拆遷政策很快發下來。蚌埠市政府第12號令《蚌埠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張安房仔細看過。按照政策,張家可以獲得15.6078萬元的貨幣補償或者等面積的房屋產權調換。張家被認定的房屋面積共104.33平方米,房地產公司給出的補償是:置換一套等面積住房,并交付開發公司房屋新舊差價10萬元左右。
拆遷時,張家的兩個女兒已外嫁,剩下四兄弟和父母同居。張安房覺得補償不合理,“你不拆遷,我們還能住。拆了,給我們一套,弟兄四個怎么住?”張家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四個兒子,每家都要一套房。加上張貽勝老兩口的一套,共要5套房。
上一篇:三成“瘦身”鋼筋席卷蘭州建材市場形成利益鏈
下一篇:鄭州市一建筑發生火災 業主為抵制強拆而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