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日前報道,發改委鼓勵各地在企業債發行中積極穩妥開展金融產品創新,探索在保障房建設領域開展項目收益債試點。項目收益債券是與特定項目相聯系的債券,無論利息的支付或是本金的償還均只能來自投資項目自身的收益,比如自來水、城鐵和機場的收費等。業內人士認為,項目收益債券以項目公司為發行主體,相比之前的以平臺公司為發債主體,對于發行方來說,有效隔離了償付風險。對于投資者來說,收益回報更透明和容易預測。
而保障房和商品房捆綁開發的配建模式,也有效吸引和利用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減輕了政府資金的壓力。以山東省青島市為例,政府規定,新增建設用地規劃為住宅的,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首個住房保障規劃期(2008年至2010年)開工的24333套保障房中,企業投資建設的房源占62%。
鼓勵資金投入助力可持續發展
有分析認為,國家對保障房建設在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地方政府積極引導,多渠道拓寬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融資渠道,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做法,但需要鼓勵各路資金可持續發展。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表示,對于各個地方保障房融資渠道的一些做法,應該要多鼓勵并且積極探索,公募、私募基金等渠道都是一種融資途徑?梢钥紤]設立專門的具有政府保障性質的金融機構,通過對政府補貼進行規范和開拓專門的融資渠道,對保障房的資金來源進行規范,從而推動保障房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從國際經驗來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依靠政府的力量滿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都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支持政策,大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住房的建設、運營和管理。
上一篇:土地市場供應現井噴 別被土地市場熱度“燙傷”
下一篇:萬科、恒大繼續領跑 “央企、國企”奮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