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中國全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覆蓋全國城鎮20%住房困難家庭,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從2008年到2012年,這5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政府對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規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顯的時期。越來越接近現實目標“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趨加大 獲突破性進展
從2008年中央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來,國務院先后十幾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在高層的強力推進下,各地對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日趨加大。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累計有2650萬戶城鎮住房困難家庭住上了新房,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左右提高到了11%。此外,還有45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
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體系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拉開的住房體制改革,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房價上漲過快等問題,住房市場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同時,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500多萬。新就業職工和常住外來務工人員支付能力弱,解決住房需求存在困難。
200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強調各級政府要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難題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并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范圍和標準,為解決住房這項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制度保證。
2009年以來,中國又相繼啟動中央下放煤礦、國有林區、國有工礦、城市等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工程,住房保障范圍從城市擴展到林區、墾區、礦區等區域。
2010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公共租賃住房建設計劃,其著眼點是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居民以及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填補了住房保障體系的一大空白,標志著中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目前,中國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等主要類型,對應了不同收入、不同類型的住房困難群體,保障范圍主要包括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的無住房和住房困難家庭,以及棚戶區居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認為,近幾年來,正是因為我們更加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把滿足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才構建起了以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給為主的城鎮住房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體系。
上一篇:商業地產熱持續發酵 部分房企加大商地持有度
下一篇:京主體功能區規劃出臺 劃定63處禁止開發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