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調查顯示繳納社保滿一年的非深戶籍客戶中約有33%的客戶尚未擁有自己的房屋,深圳戶籍客戶中約有80%客戶擁有0套或1套房屋。假設參會者大部分以增加持有房屋數量為目的(而不是換房),則參與調查的所有客戶中真正具備購房資格的潛在客戶占比約為43%,若加上換房客戶,比例更大。
此外,購房人群不少來自福田和南山,47.52%的客戶居住在自有產權房屋中,36.59%的客戶租房為主;房屋屬性以商品房為主,其次為城中村(含自建住宅);現居住房屋多為2-3房的90平方米以下中小戶型為主;一半以上客戶在深圳擁有1套房屋,將近三成客戶尚未擁有自己的房屋。
而在這些購房者的置業意愿上,其主要考慮的是2-3房60-90平方米的房屋,三房逐漸替代兩房成為首選,90-120平方米置業群體占比逐步提升;購房資金主要來源于自己的收入,能承受的一套房屋總價在50萬-150萬元之間,愿意承受的首付比例主要為三成;選擇房屋時,主要考慮的是房屋的價格、周邊配套及戶型,此外絕大部分客戶覺得當前深圳市房屋價格偏高。
限購兩年,深圳置業者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業內人士分析,以前購房者對于價格下降期望很多,而現在更多則是理性看待房價,選擇那些價格上有優勢的房子,不盲目追高,也理性看到房價趨勢。
深圳資深地產評論人士尹香武則認為,“經過限購、限貸等史上最嚴厲房地產政策的鍛煉,深圳購房者的資產意識、價值規律意識成長很快,從以前的‘盲動’變成現在的‘謀變而動’”。
開發商 “隨行就市,漫天要價”現象得以改變
與購房人群發生變化相適應的是開發商賣樓的目標客戶的變化。
“以前買樓的主要是炒家,他們資金實力強,對價格不是很敏感,認定具備升值潛力的樓就一定會出手買,因此給他們賣樓要相對容易”,深圳某中介新房銷售經理稱,“而剛需買家則多是購買首套房或二套房,他們資金實力不強,對價格十分敏感,有時候會因為總價上一兩萬元的差距而放棄購房,這些客戶對于房子的品質和各方面更為挑剔”。
在深圳龍崗某新樓售樓處,記者在看房時被首先帶往樣板房實地觀看戶型和園林,待看好后比較認可房型后才會有銷售人員詳細為客戶算價,“現在帶客戶看房,先得要客戶喜歡才能繼續談,畢竟買家大多還是要買了住的,各方面都要看好”,此外,對于銷售人員而言,在限購政策背景下,購房者購房資格審查也變得尤為關鍵,還有其銀行征信,“這些都制約客戶最后能不能成交”。
以前開發商賣樓不會主打“剛需”的概念,而現在想要賣樓則都是奔著“剛需”去的,開發商也頻頻打出“剛需解放運動”、“呵護剛需”等活動。某業內人士分析,目標客戶群的改變也讓開發商開始更加重視樓盤品質和配套,只有如此才會在市場上真正有競爭力。
而以前開發商“隨行就市,漫天要價”的現象得以改變,“市場遭遇調控,購房客戶稀缺,剛需買家出手更謹慎等都對開發商有了更多約束”,該業內人士認為,限購的市場背景讓開發商在拿地、定價、戶型方面更加理性,對于市場而言就是真正適合于住的剛需盤、中小戶型等更加多了。
上一篇:國土部部長:改革是解決資源問題的必然選擇
下一篇:珠海土地調控新政出臺 對土地市場或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