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繼“中國式”過馬路之后,“中國式”大拆大建也進入人們的視野。城鎮化無疑是當下中國經濟最熱的詞匯。在城鎮化的大旗下,各地很快興起大干快上之風。各地工地空前的多,無論是大中小城市還是鄉鎮乃至村莊,人們的視野中都很難躲開畫著圈的“拆”字和推土機與塔吊。是什么造成今日這種熱火朝天、幾近瘋狂、以大拆大建為主導的“造城運動”?
上萬個工地同時開工;每平方公里投資近億元;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滿目“水泥森林”……近年來,一些城市興起大規模快速度建設熱潮,也帶來了交通受阻、環境污染、生活不便,引發群眾不解、質疑甚至反感。
大拆大建之后的新城市、新城區、新城鎮或許只是形象的美麗,但絕非是美麗城鎮。大拆大建表面上帶來了視覺的漂亮,實際上給城市帶來的卻是巨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造成城市資源的巨大浪費,特別有些建設明顯屬于重復建設,造成土地資源和國家財政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土地集約化。另一方面,建筑過于“短命”也造成了城市文化傳承的斷裂,有些城市大肆拆遷全然不顧及老建筑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消滅了城市文化的載體,毀滅了城市生態文化的象征。

拆掉一片舊城,建起座座新樓,只要有錢,誰都能干。但把城市建設與歷史文脈保護有機結合,就不是單單有錢就能辦到的了。這需要城市領導者下一番調查研究的功夫,真正摸清本地歷史文化遺存的現狀,對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有明確認知,在改造之前廣泛征求專家特別是當地居民的意見與建議,努力將城市升級與歷史文化保護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建設,城鎮化進程。
上一篇:江蘇消費者近6成人士認為四季度房價還要漲
下一篇:官方回應安置房“假窗門”:不是畫的是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