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開發商以保障房每平方米300元的利潤,上演了一場讓大眾感動的故事。
溫州商人老吳一處新開發房產項目的所在地。第一期一共八棟樓,其中五棟用于棚戶區改造的回遷房,其余作為商品房配售。
他告訴記者,與自己以往的“炒房”相比,這一次親力親為地蓋房子賣房子,其實“利很薄”。
這個項目的開發商是一家由五名溫州商人集資創立于雙鴨山市的房地產公司,目前,老吳既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也是最大的股東。在溫州民間資金投向有限、各地保障房待“輸血”的背景下,老吳的經歷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樣本。
集賢縣是一個位于黑龍江東北部、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農業縣。在這個全國產糧大縣和黑龍江重要商品糧基地,溫州商人找到了他們的“種子”。老吳在此開發房產的時間正值“史上最嚴”樓市調控出爐。然而,在調控力度不均下,房價走勢出現分歧。
他邊和記者算賬邊說,每平方米300元的薄利也可以做成6000萬元的好買賣。6月份預售證下來前,老吳手里的300多套房子就已經被預訂了九成多。事實上,這是他所開發項目中的3棟商品房的房源。
這依然讓這位溫州中年人更加堅信,一年前進入這個距離自己家鄉2000多公里的東北小縣城,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保守估計,四五年下來應該能掙個6000萬元吧。”說到這里,老吳頓了一下,然后略帶得意地笑著說,“6000萬對于我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5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顯示,京滬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同比漲幅大多在5%以內。但蘭州、西寧、丹東、吉林、牡丹江等二、三線城市環比及同比漲幅依然較高。
這顯示,今年以來,限購、限貸、加稅、增供等政策效應逐步發酵,眾多一線城市的需求被凍結,使得大量資金和項目轉向二、三線城市。溫州商人的手中似乎總攥著一個可預示未來的水晶球。
老吳告訴記者,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不少朋友這兩年正在山東、安徽等一些自己都想不起來的三四線城市里開發樓盤。
“現在在溫州,光銀行存款余額就在7500億元到8000億元之間,如果加上散落民間的資本,至少在1萬億元。”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告訴記者,經歷過去兩年山西煤改等一系列投資挫折之后,溫州民間巨量的資本正到處尋找投資機會。
據媒體報道,從年初起引發關注的溫州“試水”個人境外直接投資目前還處于“好事多磨”的階段。
曾經在杭州、上海等一線城市有著豐富“炒房”經驗的老吳,選擇了自己蓋房子和賣房子。做上了“叫好又叫座”的房地產投資。
“杭州、上海的房價已經好幾萬了,再去買,風險太大,而且都有限購政策。”老吳認為,即使這些城市的房價還能再漲,空間也不會太大。
老吳的第一桶金來自于其在杭州樓市的一次投資。
老吳說,由于自己開發的樓盤是一個結合棚戶區改造和回遷并兼顧商品房開發的樓盤,因此招標拿地價每畝才十幾萬元。與一線城市曾經動輒出“地王”相比,集賢縣的地價要低很多。
這一點很重要,精明的溫州商人更是把手上的這個20萬平方米(1平方米=0.0015畝)的樓盤分成了四期來建設,通過逐期預售回籠資金。
一個本來需要4億元的項目,老吳和他的股東們只用了1億多元就開發起來了。最關鍵的是,對于老吳來說,在集賢進行的這一次房地產開發,還是一次“叫好又叫座”的投資。
上一篇:保利等12家房企因一房一價未明確實施接受罰款
下一篇:中國浙商炒房熱席卷全球 7月即將登陸馬來西亞